【中华文化300问】‧【端午节】

端午节俗中展现哪些阴阳五行之道?

作者:允嘉徽
在缤纷的端午节俗中隐藏着哪些传统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道?(陈仲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相生相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端午节的节俗包含人文历史、夏令卫生、还有饮食养生、医药济生……丰富又多彩,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端午”名称中的阴阳相争之意

南北朝的民俗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为端五;“端五”又称为“端午”,“午”即是指五月,“(历书)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雅俗稽言‧天时》),所以端午又称为“端阳”。可见“端午节”的名称本身就表现阴阳五行的文化思维。

端午节落在仲夏之月,和夏至节气极为接近,天地阴阳循环行到至阳之月阳极之时。然而,物极必反,《京氏易传‧䷵归妹》说“建午阴生”;《说文解字》说“(黄历)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从此阴气逆阳而起。在中华文化中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从周朝开始就教人对应之道。《礼记‧月令》说:“是(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礼记》教导人清静斋戒,停止声色、口腹之欲的追逐,净化身心度五月,保安康。《大戴礼》教人“蓄兰为沐浴”,即浴兰汤净身来度过五月。

粽子中的阴阳之意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可知道看似平常的一粒粽子中也包裹着阴阳之道!人们普遍知晓粽子包裹着纪念爱国大夫屈原的文化意涵,然而,已经很少人注意到粽子还包含着阴阳相生相克之理。

让我们寻着历史文化的河道上溯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南北朝的风俗在黄历五月五日到夏至之间吃粽子。晋朝平西将军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筊白笋叶)裹黍米(黏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当时人吃粽子是节气民俗的一种表现,强调阴阳循环的现象。然而,从粽子里怎样看出“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之象”呢?

纯粹黄金色碱粽,表现端午时节“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Shutterstock)

古早时人们用菰叶包粽子,这种作法沿自于古代。包好的粽子放到又淳又浓的草木灰碱汁中煮到烂熟,菰叶里的黍米粒就黏成团,“相包裹未分散”,呈金黄色,即古诗词中的“角黍包金”是也。这模样的碱粽,对应了端午到夏至时节阴阳未分的纯阳之象。古人把对天地阴阳循环的观察“包裹”在粽子里,表现对天地节气的敏锐观察,显现当时人相当重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

那么现代熟悉的咸味“杂粽”又是什么时候流行的呢?在《宋书‧列传第十九‧张畅》中记载“杂粽,南土所珍”。“杂粽”顾名思义当是包裹多种山珍海味吧,这种珍品当时也被用来作为外交礼物,南朝宋的君王用来送给北魏托跋焘(拓跋焘)作为绥靖的礼物。

包着山珍海味的杂粽。(Shutterstock)

端午节食俗 五行养生

除了粽子之外,端午节吃什么呢?“五红菜”“五黄餐”是端午节五行养生的食俗代表。端午节处于仲夏,补夏首要补心,五行颜色为红。《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夏,病在心”,“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所以红色成了夏天养生的选择。民间流传端午吃“五红菜”养生。“五红菜”常指苋菜、茄子、红萝卜、西红柿(蕃茄)和虾等五种食材,但也不限于此,只要是红色食物都合用。也有一些地方传统的端午节午宴有吃“十三红”的习俗。

1953年端午节,齐白石画《端午美味图》,也展现了“五红菜”的特色。(公有领域)

另外在江南,尤其是江浙杭州一带,过端午吃“五黄餐”养生很普遍。“五黄”是端午节时盛产的五种黄色食物,一般首推黄鳝、黄鱼、咸蛋黄,其它还有黄瓜、黄豆、黄梅和雄黄酒等。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黄色食物在五行中属土,多具有养护脾胃、强壮身体的功效。端午节正是炎炎夏日,容易让人口渴、食欲不振,元气衰弱。所以利用黄色食物来开胃,促进新陈代谢机能,提振元气,符合传统中医学的五行养生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从《本草纲目》来看,“五黄菜”多具有排毒或解毒的食疗功能。“五黄餐”或“五红菜”的端午食俗,实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养生之道。

端午节五黄餐之一的咸蛋黄。(Fotolia)

艾草菖蒲 至阳制阴邪防疫

端午节的节俗重点,除了饮食,还有一要项就是辟邪除恶气,保卫身心健康。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指蛇、蝎、蜈蚣、蟾蜍、蜘蛛等五毒虫。端午节一到,五毒齐动带来疫病,因此端午节袪除毒害成了重要行事。南北朝的风土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赶早在鸡鸣前出门去采艾草,“悬于门户上以辟邪气”或是“以五彩丝系于臂上,辟兵厌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

小小艾草性质纯阳至刚,辟邪驱病恩物。(Fotolia)

菖蒲也是制伏夏天“五毒”的祥瑞物之一,屑菖蒲根入水中可做“浴兰汤”,有沐浴净身的效果,从先秦以来就受到重视。《大戴礼‧夏小正》就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就是后世传用的“浴兰汤”。

艾草和菖蒲看似草质柔弱,实为至阳之物,百阴不侵、百寒不侵。《本草纲目》记载,“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艾草也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中医发现艾草和菖蒲这两种植物,具有纯阳制阴邪的功能。

盆中植物为菖蒲。图:明 王谷祥盘石菖蒲 画轴。(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端午节“午时水”具有医疗效用

端午节这天午时的水特称“午时水”,自古享有盛名,“浴兰汤”配用的也是这午时水。“午时水”具有端午日阳刚之气,能制伏阴毒,在中医学上极受重视。

《本草纲要》记载,(黄历)五月五日的水也是一种“节气水”,具有疗效。当日午时若下雨实是“神水”,得趁午时赶快把竹竿砍下来,沥取竹节中的水,饮之可以“清热化痰,定惊安神”;特别适合用来制作制毒的药丸,例如“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

小结

中华文化与天地相融相通,顺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经营美善生活,在端午节的节俗、节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博大智慧,对应于现代“无神论”乱流,更显得内蕴深厚,也给予我们丰厚的生活养分,源远流长。但愿中华民族的后人能够更加认识阴阳相生相克的文化内涵,了解上天所赐予的美好生活礼物。@*◇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