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数据弱于预期 PPI连续20月紧缩
【大纪元2024年06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陈霆综合报导)中国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预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第20个月下降,表明中国目前的刺激措施效果不彰,内需依然疲软。
中共国家统计局周三(6月12日)表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连续第四个月在零上方徘徊,低于经济学家预期中值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延续了自2022年底开始的连续紧缩。
疲软的价格加剧了要求当局刺激需求的呼声。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通胀上升了0.6%。PPI在4月份下降2.5%之后,5月份略有改善,同比下降1.4%,但这主要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致。
保银资产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Zhiwei Zhang)表示:“通货紧缩压力尚未消退。”
“PPI的改善,主要是由铜和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推动的,这不是反映中国内需改善。”张智威表示。
他指出,5月CPI环比下降0.1%,支持了这样的看法。
“为了更有效地提振内需,(北京当局)可能需要采取涵盖财政、货币和房地产领域,更全面、更积极的政策。”张智威表示。
尽管严格的“清零”防疫措施已于2022年底结束,但中国经济仍难以复苏,这主要是由于旷日持久的房地产危机,对投资者、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产生了连锁反应。
在房地产长期低迷和就业市场黯淡之际,北京一直在努力刺激家庭支出增长。但截至今年1月,中国已出现了自2008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长的连续通货紧缩。
PPI下降挤压了企业利润,使他们不愿投资。此外,消费者还可能因预期未来商品会更便宜而更加不愿消费。
彭博经济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经济学家曲天石(David Qu)表示:“又一个月的消费者物价数据疲软,这清楚表明,需要更多的刺激措施来提振中国内需。”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企业一直面临获利成长放缓的困境。与此同时,外国政府也不断谴责中共政策导致产能过剩,包括电池制造、电动车、太阳能板等行业也陷入了激烈的价格竞争。
澳新银行(ANZ)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杨宇霆(Raymond Yeung)表示,中共当局为回应这些担忧,可能采取抑制产能过剩的举措,这或许有助于缓解PPI通缩。
“但我们认为,解决价格下行压力的关键在于重振内需”,杨宇霆说,“由于房地产困境依然顽固,低通胀似乎已成常态。”
接受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今年中国消费价格将上涨0.7%,与3%的官方目标相去甚远。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