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闻一叶落 人生为几何

作者:林雨
明文徵明溪亭客话 轴 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552
【字号】    
   标签: tags: , ,

当国破之时,人们的生活往往会更加落魄。毕竟覆巢之下无完卵,都会受到牵连的。生活在元朝的汉人都是很不容易的。元代诗人揭傒斯的这首《寒夜作》,仅仅二十个字却尽显孤独与悲凉之意。全文: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五言相比七言,在感受上差异很大。特别是这首《寒夜作》,读起来特别的压抑。这或许就是因为诗人的处境造成的吧。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句中的“疏星”是零星稀疏的星星之意,景中寓有孤独的内涵。“流月”是指月亮是动态的,相比于星星确实是这样的。大意是说:天上几颗星星像被冰冻在天上一样,一动不动;月色流动如秋水般湿润了山林——有动有静、互相衬托才是好诗。

其实同样是疏星,与辛弃疾的那句“七八个星天外”却是不一样的心境,毕竟辛弃疾生活在自己的国度,本诗作者则不同。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虚馆”是指驿馆的来客很少之意。如果人多一些、热闹一些或许诗人还不会那么孤单。诗人独自一人不眠,偶尔会听到一片片的叶子落下。“时闻”的“时”在这里是指不时之意。能够听闻叶落,那或许整个驿站没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时接待人员应该也歇息了吧。

整个诗篇,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孤独、失落。

生活在盛世的人们或许还感受不到太多的凄凉,而这种半亡国的感受真的是看不到出路的,不知道自己的前景会如何如何。

或许诗人的迷茫,只有今天得法的人才能够得到答案——大法开传,人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修炼法轮大法使人精神得以升华,寻得生命的意义与真正的心灵家园。

大戏将落幕,支持大法的人才有未来,污蔑大法迫害大法弟子的人将失去一切。是喜剧也是悲剧,这就是结局。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故而书法传统并没有因此而终结。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 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这和元朝书坛的因亡国之痛而涌起的复古主义思潮有关。
  • 王冕,字元章,浙江诸暨人,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别号很多,有竹斋先生、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 说到中国绘画中的白描法,无不想起李公麟。李公麟综合了吴道子的线条画精要,提高了表现力,更而开创了白描画的新局,成为中国绘画中的独立画种。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 开在寒冬里的花注定有着不凡的风采。 雪花,是开在天空中的奇葩,它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它的家园在何处?为什么在虚空中绽开?它的到来让大地也陷入沉思…
  • 在中国画领域,王蒙和齐白石的作品缔造了现代史上最昂贵画作的拍卖纪录。画家王蒙是元代四大家之一,其画作创作于十四世纪,他的名作《葛稚川移居图》以葛洪为主角,表现了什么内涵与精神境界呢?
  • 柳风梅雨烟云幕,时节又逢重五。 芦叶青肥,榴花红艳,粽玉香飘万户。 “五黄”毒惧。更艾挂前门,足穿“鞋虎”。 竞渡龙舟,浩然正气荡中土。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