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自昔守洋州,墨竹高风称第一。
流传三百有余载,复见兹图更超逸。
──明代王直题文同《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北宋四川人。曾在邛州、洋州等地当过知州,宋神宗元丰初年出任湖州,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工书画,尤擅画墨竹。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画幅中只有墨竹一枝,从左上方蜿蜒而下,再往右方微仰向上,呈现优雅的反S形。这一株倒垂竹属写实手法。文同画竹干用中锋,心正、笔正,主干自然圆润,浑厚坚实,弧度曲折翩然。竹节采双钩、留白,上下扣合,并且和竹干衔接得无懈可击,彷若天成。
叶子的墨色浓淡互相依存变化,整株显得茂密繁盛,有如阳光灿烂下的植株。据米芾说:叶子以浓淡墨色来表现正反叶面,这种方法就来自文同。(《画史》)
古时士大夫都喜栽竹、养竹、赏竹、画竹或者颂竹,文同当然也不例外。依阴晴阳晦的天候变化,时时去观察,一有所感所得,便即铺纸研墨画将起来。久而久之,累积的经验多了,胸中蕴藏就特别丰富。他曾跟苏轼讲:“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意为画竹必准备好纸笔,心中先有完整的竹的感觉和概念,接着执笔观察竹,看到特殊的、自己有感觉的部分,立即下笔直追,一气呵成地画出来,如不能像兔子一露出头,鹘鸟立即冲下般的迅猛,那感觉是会稍纵即逝的。“胸有成竹”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正如明朝官员泰和人王直在诗塘中所题:“ 想当盘礡欲画时。胸藏千亩谁得知。忽如兔起鹰隼落。奇态横出何猗猗(盛美的样子)。”好个“奇态横出何猗猗”!
旋乾转坤的变化
比较特别的是,文同画本幅的竹叶时,在末梢处大都以露锋收尾,有少许还特意翻转叶子末端,锋芒毕露,整株竹叶这样画将下来,力道通透全株,抛弃、解脱了枝叶下垂的样貌,显示其傲骨昂扬的气势与坚韧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本应是英挺的修竹,何以扭曲弯蹩若此?猜测,若非巨岩当头,阻绝阳光,不能行光合作用,要不就是蝼蚁倾巢涌来,致使其非扭身避祸不可⋯⋯
行文至此,笔者忽然灵光一闪,呀!这倒挂的竹株虽然枝叶倒悬,乾坤反转,但它张牙舞爪、奋力挣扎的模样,又似已备妥欲一飞冲天之势,将整体形势完全翻转过来。那披挂着千百支锐利短剑、矫矫不群的姿身,何惧巨石当头?又何惧万蚁倾军冲击?
情势因何会倒转?我们发现,转机的源头来自于文同的端谨,健捷笔法中透着写实之自我要求,笔笔不虚浮、不离竹之本色地、踏踏实实地一片衍生出另一片,浓淡互为掩映之际,更增厚其破风跃空之实。
本幅不仅为文同存世墨竹真迹,也是北宋文人水墨画代表作中,最佳作品之一。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文同画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意思是说,文同的墨竹画,意态潇洒 ,简直像檀香、栾树一样,秀美万端。其实在我们看来,更像一条为争取自己命运主导权的龙,迎风破空,扶摇直上,千年不坠!@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