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载香港】

上水古洞戏会70载 收地前最后的“查笃撑”

文/曾莲
上水古洞村2024年观音宝诞第二次恢复神功粤剧,或因为“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古洞北收地项目的展开成为绝响。(Ernest Tsang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5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三日四夜的大戏意义非凡,这是暌违40年第二次在古洞上演,今年将是收地前最后一次演出,随着“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古洞北收地项目的展开,未来古洞的模样或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水古洞村2024年观音宝诞戏棚。(Ernest Tsang提供)

古洞村“查笃撑”的声音已经消失了40年,直到去年(2023年),“酬神演戏委员会”70周年之际,主办单位聘请金龙凤剧团在观音宝诞期间演出,三夜两日上演大戏。今年规模更大,于3月26日至29日期间,上演四夜三日的大戏。

上水古洞村2024年观音宝诞的花牌。(Ernest Tsang提供)

“以前古洞的大戏不只是一个团体办,有两个戏会,分别上演粤剧和潮剧,更加热闹,从旧照片就可以看到以前的气氛了。”在古洞长大的扎作师傅冒卓祺介绍,在古洞收地前,村民都有一个心愿,可以复办大戏,给更多人认识到村中的文化,为村内留下一个珍贵的回忆。

中断经年的古洞神功戏

跟着冒卓祺走访古洞,令他引以为傲的一个社区团体,就是“观音宝诞酬神演戏委员会”,成立于1953年,距今已有71年的历史。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在古洞最开心的时光就是观音宝诞,闪亮的花牌,卖小食的摊位,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可以跟着舞龙舞狮的队伍巡村,到蕉径龙潭观音古庙进香,又有热闹的抢花炮活动,还有群星闪耀的神功粤剧上演,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倍。

上水古洞村2024年观音宝诞期间的小食档。(Ernest Tsang提供)

昔日的古洞商铺、工厂林立,大量的从大陆来港的新移民到古洞落脚,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小社区。在古洞,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潮州话、客家话、围头话、广东话⋯⋯观音诞成为不同族群的共同信仰,“花炮会”就是凝聚村民最好的方式,关系良好的村民、家人自发组成不同的花炮会,每年观音诞酬神、做戏,花炮会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3月28日,上水义和堂花炮会在观音宝诞期间推着花炮、舞麒麟到蕉径龙潭观音古庙进香。(邝嘉仕提供)
观音宝诞期间的拜神仪式。(邝嘉仕提供)
今年观音诞期间的戏棚入口处展出的历史照片,1974年,古洞村观音诞礼聘碧云天戏班演出。(Ernest Tsang提供)

在1953至1983年,每年村中都会举办神功戏,邀请的名伶众多,任剑辉、白雪仙、关海山、任冰儿、李宝莹、邓碧云⋯⋯都在古洞登台演出,还获得不少传媒报道。热心村民将昔日的观音宝诞的报道资料和旧照片收集起来,在观音诞期间的戏棚入口处展出,与访客分享古洞历史。

1980年古洞观音诞戏棚。(东洋文库照片资料库 田仲一成摄影)

要筹办观音诞的神功戏耗资巨大,1980年代古洞“变天”,港英政府建设新界环回公路,需要清拆不少商铺及民居,居住在古洞大马路附近的居民纷纷搬离,村中的文化活动也收到影响,在1983年后,因资金不足问题,神功戏停办,村中仅保留观音诞的拜神活动。这一停就是40年。

今年观音诞期间的戏棚入口处展出的历史照片,1962年古洞庆祝观音宝诞旧照。(Ernest Tsang提供)

“火神”华光与神功戏

根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网站的描述,粤剧是以粤语演唱和念白的戏曲,流行于粤方言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粤剧通过唱、做、念、打的艺术手段,配合化妆、服饰、道具和锣鼓等演绎故事情节,其表现形式糅合了文学、戏剧、曲艺、舞蹈及武打,它的唱腔、行当、化妆、身段及曲谱等都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

今年观音诞期间的戏棚入口处展出的历史照片,1972年古洞庆祝观音宝诞旧照。(Ernest Tsang提供)

所谓“神功戏”,离不开神诞或打醮活动,即是一个社群筹备邀请戏班在活动中演出,以“娱人娱神”、“神人共乐”。“神功”之意,是为了敬奉神明而做的功德。而戏班本身,也有信奉的神明。

香港的戏班多供奉华光先师,在每年的黄历九月廿八日都会祭拜华光,在每一次演出搭建的戏台后方,也都设有华光先师的牌位,演员要先上香,祈求演出顺利。华光先师又称为“五显灵官”,民间视其为“火神”,为何这位“火神”会与粤剧戏班息息相关?当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香港戏棚文化》一书收录了一个传说,相传凡间大戏开演时锣鼓喧天,惊动天庭,玉帝下令让华光下凡烧毁戏棚,惩治噪音扰乱天庭的戏班,当华光来到人间后,发觉戏剧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决定保护戏班,于是嘱咐戏班子弟烧香化宝,浓浓烟火熏上天庭,玉帝以为戏棚已经烧毁,戏班艺人感恩华光救命之恩,所以之后就奉华光为粤剧的保护神。

2023年与2024年上水观音宝诞上演神功戏海报。(Ernest Tsang提供)
今年观音宝诞期间义和堂花炮会舞麒麟。(邝嘉仕提供)

盼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

冒卓祺提到,古洞村70多年来保留着不少文化艺术,都是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都依附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如土地诞、观音诞、中元法会等等,有村,有庙,才有文化的延伸。他从事扎作业多年,与他小时候接触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无不相关,如今他创办“香港扎作业联会”,开办工作坊招募学员学习扎作工艺,希望能尽自己的绵力延续传统手艺,可以代代相传。

“花炮”是贺诞的重要物件,图为冒卓祺师傅制作的花炮。(邝嘉仕提供)

古洞村观音诞的神功戏消逝40多年,冒卓祺一直都有一个心愿,希望在古洞村再次响起儿时记忆中的“查笃撑”,早在疫情前他已经开始与村中各部门联络,与村长商议借着“观音宝诞酬神演戏委员会”70周年纪念,可以在村中再次出演大戏。两位村长都支持这一想法,也盼望古洞村贺诞的文化能继续保留,让政府发展新界北之时,可以留下一些空间给予村民延续观音诞的仪式。筹备大戏并非易事,尤其历经疫情,经济和文化活动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感恩,当提出恢复做大戏的想法时,获得不少村民和花炮会善信的支持,纷纷出钱出力协助完成这一村中盛会,为古洞村在“变天”前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2024年观音宝诞期间,健儿在蕉径龙潭观音古庙前舞龙。(邝嘉仕提供)

——原载香港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