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寒食怎么合为一体的?古人清明节俗哪个最有意思?
大家好,我是Ally,咱们今天来聊聊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
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搞明白。
时间
首先,清明原本是个节气。
《孝经纬》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燕京岁时记》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汉代的《孝经纬》这本书里写到:春分这个节气之后15天就是清明。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引《岁时百问》,万物到了这个时候,都整齐洁净,所以叫做清明。
我们知道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15天,清明节就是清明节气中的第一天。又因为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划分的,和我们今天用的公历、西历是吻合的,所以每年清明节的时间按照公历算法都是固定的,不是4月4号就是4月5号。
那寒食节呢?
晋代《邺中记》
并州俗,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子推断火,冷食三日。
根据晋代的《邺中记》记载,冬至之后的第105天就是寒食节。
冬至也是24节气之一,古时候的节气日期和现在相差了几天,但是算下来呢,寒食节一般也是在清明之前几天,后来慢慢地寒食节就都固定在了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不过,虽然现在的清明节和寒食节都只有一天,在古代,这两个节日的节期都很长,有三天、四天、十天,甚至一个月这么久。
那接下来咱们来看看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历史和起源。
起源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寒食节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但也有别的说法。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介子推这个故事吧。
根据汉朝的《韩诗外传》和《琴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为了躲避祸害逃出晋国,流亡在外19年,当时有五个人跟随他,其中就有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得走不动路了,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的肉给重耳吃,让他可以继续前行,留下了一段“割股奉君”的佳话。
后来晋文公回国之后,介子推避世进了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上山也找不到他,于是晋文公让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最后却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树烧死了。
晋文公难过至极也非常的后悔,于是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
晋代《邺中记》
并州俗,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
晋代的《邺中记》就说寒食节是因为要纪念介子推要断火三天,只吃冷食。
《后汉书周举传》
举迁并州刺史,主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还有《后汉书》中记载,东汉的大臣周举在太原一带当刺史的时候也发现当地百姓有为了介子推吃寒食的习俗,还一连一个月都不敢生火,只吃寒食,结果很多老人和孩子都因此病死了,这不是和纪念贤德的介子推的本意正好相反了嘛。
所以周举就建了介子推庙,让百姓恢复吃热的食物,这个风俗也从此得到了改善。这样看来,太原一带的民众确实有为了介子推不生火的习俗,而且这个习俗后来发展到了全部大中原地区。
不过寒食节是不是就是因为介子推而开始的呢?这是存在争议的,因为在晋文公和介子推这段历史发生之前,记载周朝礼乐制度的《周礼》一书中就有关于禁火的记载。
《周礼‧司烜氏》
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
《周礼》写道,仲春,也就是春天中间的那个月,黄历的二月份,要在国内摇动一种木制的大铃来提醒人民遵守禁火的规定,军中也要遵守。
这是因为远古时期,人们一年四季用来烧火的木头是不一样的,会根据每个季节变换。每到换季的时候,就要从一种木头改换成另一种,叫做“换新火”,在交替的时候中间要空出几天不生火,取辞旧迎新的涵义。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换新火”的习俗逐渐就和纪念介子推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后来的寒食节。
所以说,寒食节最起码在西周就已经形成,但是相比之下,清明作为节气,是到了西汉年间才确定下来的,所以清明节的历史比寒食节晚了至少好几百年。
习俗
虽然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历史起源不同,意义也不相同,但是因为两个节日的日期很相近,所以节日的习俗也常常会互相影响。像是寒食节的祭祖扫墓习俗就逐渐换到了清明节来做。还有唐朝朝廷赏赐大臣们新火,是在清明节,而不是寒食节,宋朝也有效仿。
所以越到后来,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就越来越相近,人们一般都把两个节日连在一起过。
那每次到了清明寒食节,人们都只有断火和扫墓吗?当然不是了!
人们一般去郊外祭祖扫墓结束之后,大家也会顺便在户外走走。让鞋子踩上青草,罗袜沾上草汁。古代就叫做“踏青”,今天叫做春游。
明朝诗人朱阳仲就写道:“西家女儿哭未休,城东又作踏青游。”《寒食行》
人们在郊外的时候也会顺便放个风筝,风筝过去叫做纸鸢,有诗写道:“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清明日狸渡道中》。
《帝京岁时纪胜》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说,清明扫墓,全城的男女都出郊外了,他们各自拿着风筝和线轴,扫墓一结束就在坟前放起风筝来互相一较高下。而且不论男女,人们也都会在野外折柳枝,戴在头上,取“令目清勿盲”的涵义,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所以也有趋吉避凶的意图。
除了折柳枝戴头上之外,家家也都会插柳枝在门口。
《乾淳岁时记》
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䭅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宋代的《乾淳岁时记》就记载,当时的都城家家户户都把满房檐插满了柳枝,就连小胡同里也一片青青绿色,非常可爱。但是你想啊,人们又折柳枝插房檐,男男女女又都簪柳枝在头上,那柳枝不是很快就给折光了嘛。于是就有人提诗说:“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别把柳枝都折完了,明天还有出城扫墓的人呢,给人家也留点吧。
南宋诗人宋伯仁也为此写了一首《清明插柳》,他的意境就更高了,他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另外,清明和寒食节最有意思也最有标志性的习俗是两项运动,一个是蹴鞠,也就是踢足球,一个是荡秋千。有很多诗句描写了清明寒食期间蹴鞠和秋千的盛行。比如:
“蹴踘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北宋梅尧臣《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清明二首》)
连宫廷也时兴秋千和蹴鞠
唐玄宗写道:“公子途中方蹴踘,佳人马上戏秋千。”(《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酌中志略》
宫中清明
清明秋千节,戴柳枝于发。坤宁宫及后各宫,皆安秋千一座。
明朝的《酌中志略》也记载,到了清明秋千节,没错,清明节古代也叫秋千节,到了这个时候,宫里人都戴柳枝在头发上,坤宁宫和各处后宫,都会安放一座秋千。
但是要说谁玩秋千玩得最有新意,那我不得不把这个奖颁发给寿光县的居民们,他们太有想像力了。
寿光县
《寿光县志》
寒食、清明二日,禁火踏青作戏场,或演梨园,或扮巫鼓,士女云集,阗喧于道人家。植双木于院落,系绳板为秋千,唐人所谓“半仙戏”也。又或于市町广场竖巨木高数丈,缚车轮于木杪,而垂屈板于周遭,有多至三十二索者。横巨木于下而以人力推转。妇女靓妆,盘旋空中,飞红飏紫,翩若舞蝶,千百为群,蹴尘竞赴。
根据寿光县的县志记载,寒食清明这两天,家里架起一座秋千,这在唐朝叫做“半仙戏”。
但是这还不够,他们会在市中心的广场上竖起来一根巨大的木头,上面架个车轮,在车轮一圈系上30多条长秋千,下面由壮汉推动。然后女人们就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得花枝招展的,登上这个人力旋转秋千,围着这根巨木上下翻飞,盘旋在空中,好像成群的花蝴蝶一样。
我说,这不就是现代游乐场里的那种旋转秋千飞椅嘛?没想到,古代早就有了!这些人真是超会玩的!
当然了,这两个节日还有很多别的习俗,像是斗鸡、拔河、做杏仁麦子粥、吃青团或者草仔粿等等。
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也代表着春天来了,天气转暖了,可以进行很多户外活动了,所以在古代,这其实是两个非常热闹的节日。
希望今天的视频让你对寒食节和清明节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你最喜欢古人过节的哪项活动呢?还有,你希望我讲什么别的内容吗?欢迎你在留言区来告诉我。
还有现在开始,我的视频都会在干净世界首发,干净世界是一个无暴力、无色情、无犯罪、无毒无害的影视综合平台,非常适合全家人共同观看。
如果想最先看到我的视频的话,就来干净世界关注我吧!
今天先说到这,咱们下次再见!
─点阅【爱丽话五千】系列─
干净世界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