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清明”节气是什么意思?清明与上巳有什么关系?

作者:容乃加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清明节气为何称“清明”?前人怎样利用“清明”乐活?图为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29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年难得是“清明”!清明节气接在春分之后,是黄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三月节。清明连谷雨节气,将暮春的帷幕拉开。

中国古代历法中以二十四节气表示了一年中季节时令的变迁和气候、物候的变化现象与规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表示季节时令,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表示天象气候的变化;小满、芒种表示农作物候,乍看“清明”之义比较难以归类。为何春分之后的节气称为“清明”呢?它表示什么意义呢?前人怎样利用清明乐活?本文从文化历史上进行一点探索,可作为我们养生的借鉴。

“清明”的意义

唐初经学大师孔颖达解释:“清明,谓物生清净明洁。”是说此时生长的万物都清净、洁净,光明向上,所以称此时为“清明”。

清明节气来到,天地清澄,暑热的毒害未萌发;阳气和韶,惠风习习,甘雨滋润,正孕育万物的精华。

清明对应卦象的涵义

《京氏易传》说清明对应八卦的“《艮》卦六四”。艮卦卦象,阳自下升,一阳(爻)盛于二阴之上,寓意少阳初壮,突破阴气重围,生气跃动,正是清明时节的景象。

从卦象对应大自然,我们可以看到,清明时节,天地万物在少阳之气的鼓舞下跃跃而动,品物流形(万物变化成形),花草树木感触到了天地间少壮的阳气,卷曲的舒放了,含苞的开花了,天地人间一片欣欣然。(《礼记‧月令》:“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曲者)毕出,萌者尽达”。)

《艮》卦“六四”说“艮其身,无咎”。《彖》释义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引申来说,在清明佳节,停止物欲的追求,放下心中的思虑忧烦,“动静不失其时”,享受此时美好的大自然,心中坦荡,迎向光明,就不会留下悔恨。

“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五彩缤纷的花朵此放彼开,像是桐花、樱花、柳花等等,给人最奔放的春天飨宴!人间惜春,踏青除秽,悠闲赴春天之宴,古代先人良有以也!

暮春气象清明 上巳祓禊

遥想曲水流觞情景。图为日本江戸时代画家山本若麟《兰亭曲水图》,作于1790年。(公有领域)

若说古人最有名的暮春清明之宴是曲水宴,应该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留下的曲水流觞赋诗的情怀,至今令文化雅士津津乐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召集当时文人雅士、社会精英名流共会于天地之间的这场曲水宴,按照时间背景“暮春之初”来看,实际上就是一场“清明宴”,利用天地清明之气,洁净身体,舒畅身心的天人之会。

古人在暮春时,走进大自然,利用清明节气“祓禊”(音同“福系”)──清除己身的污秽、不祥之气,已经行之有年。至少从周代时就有了,那时举行“祓禊”的节时是在黄历三月“上巳”这一天。

“祓禊”是周代的制度,“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通典》“祓禊”条)。官府的春官女巫职掌每岁祓除不祥、以香薰草药沐浴净身的仪式。

据《韩诗章句》,郑国人民的风俗,在清明节气里的三月上巳(第一个巳日)这一天,人们出门踏青到溱、洧两水之上,执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后人在上巳或清明节扫墓祭祖,也和这种招魂风俗有共通之处。

汉代官府和民间都延续这种风俗,官吏和民间庶民在三月上巳日,到水上净身去除宿垢,祓除不祥,让阳气布畅周身。[1]

从三国魏朝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故而也称为“三巳”。王羲之的族祖王廙《洛都赋》就有记载三巳日出游祓禊的盛况:“暮春嘉禊,三巳之辰,贵贱同游,方骥齐轮,丽服靓妆,祓乎洛滨,流芳塞路,炫日映云。”当年的清明时节,人们热情拥抱大自然,不论男女、贫富,在这一天精心打扮,男性朱服耀路,女的锦衣灿烂,拥到京都的洛水之滨祓禊除不祥,与天地同乐。

到东晋时,王羲之在会稽举行的曲水宴延续了这传统。南北朝民俗也仿效王羲之的流觞(流杯)曲水宴。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人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宴。”一直到唐代,三巳节的风俗在皇宫、在民间依然盛行,《通典》记录了这种礼仪;唐文宗“上巳曲江赐宴,群臣赋诗”(《上巳日赐裴度》);诗人也赋诗作纪“九重驰道出,三巳禊堂开”(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园侍宴》)。

“清明”从节气过渡到民俗的清明节,是在宋代时蓬勃展开的。[2]除了在水滨踏青、在水上流觞、饮宴之外,人们在清明节气里,也从事许多舒展身心的体育和休闲活动,比如:踢球(蹴踘)、荡秋千、走马、拔河、斗鸡、放纸鹞……都是古人尽情享受天地清明之气,拥抱生活之乐的活动。

荡秋千是清明节气里盛行的女子活动。图:清代焦秉贞绘《百子团圆图》册页之荡秋千。(公有领域)

“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3] ,在暮春洁净的清明节气里,让山水大自然与人心交融,让光明节气充满胸怀驱除不祥,是清明节气时节天人合一的生活体现。从节气到节日,畅快春游与天地和合,是中华古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游戏养雅趣,藉物以抒怀,畅快而自在,物质的拥有再多也难及!


[1]见《汉书‧礼仪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既出,始洁之也。”;又蔡邕说:“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此也。”
[2]从宋代以来,清明节和扫墓祭祖的习俗相连。《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寒食连清明都是北宋都人出城上坟拜扫的日子,卖纸马、纸钱的店铺都当街用纸钱叠成纸楼阁;城外四野出城踏青、春游的人多得像市场。
[3] 金‧刘汲〈题西岩〉诗其一。◇

责任编辑:李梅#

看更多 中华文化300问 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