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漫谈

《论语》说(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说》(公有领域 / 大纪元制图)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十三》)

【注释】

:践言也。

:yuàn,使动用法,使之远离。

:唐以前的注解,因,同姻,指亲戚。今人多注解为依靠、凭借。

:一说主,可靠。一说宗敬、尊敬。

【讨论】

孔门教育,强调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一个“信”字,前面几章多次讲到,(一)曾子所反省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孔子所说的“道千乘之国”要“敬事而信”, (三)弟子要“谨而信”;(四)子夏所说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五)孔子所说君子“主忠信”。

但是本章,有子又对“信”作了界定:“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呢?“义不必信,信非义也”。《 论语注疏》里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晋士匄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春秋》善之。是合宜不必守信也。一是《史记》所记,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是虽守信而非义也。所以,有子这里强调: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

张居正教小皇帝,如此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类似的,“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前面子贡讲“夫子温良恭俭让”,可见“恭”也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有子强调的是,对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论语》里孔子也说“恭而无礼则劳”,“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理解有分歧。一种理解:因,亲也。“亲近的人中不曾漏掉自己的亲族,那也是可尊崇的。”因为姻亲太重要了,母族、妻族虽是外亲,与内亲差不多,都可算入九族。所以儒家讲“齐家”,讲“亲亲”。另一种理解是:“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这两种理解都通。

张居正则如是教小皇帝:与人相依,本图交久,但所依的不是好人,则始虽暂合,终必乖离。故当其结交之初,就要审择,不可失了那有道义可亲近的人,则不但一时相依,自后亦倚靠得着,可以为宗而主之矣。

如上,本章所言三事——言、行、交际,皆极为重要,自有道义规矩,不能因循苟且、乱了分寸;不然,“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