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

元宵猜灯谜:100题汉字和成语灯谜 体验传统游艺文化

作者:容乃加 整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走马元宵灯谜会,人间好景正当前。图为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75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赏花灯,同时还有一种受到众人喜爱的活动——猜灯谜,伴随人约黄昏后,增添元宵的乐趣。

元宵猜灯谜的起源为何?

“猜灯谜”在古早称为“射灯谜”,这名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射覆”的游戏。“射”是猜测,“覆”是覆盖的谜底;“射覆”即猜出被覆盖的谜底是什么东西。这是汉代流行的一种高段的猜测游戏,起源于汉武帝,当时朝中“射覆”竞赛冠军是东方朔。(见《汉书‧东方朔传》)

从“射覆”到“射灯谜”(猜灯谜)经过一段演变过程,这段过程可能让现代人跌破眼镜。怎么说呢?因为它和喝酒行“酒令”有关。东汉时代有一种“酒令”的文艺游戏,当时喝酒的人在行酒令时,出题者要使用诗文、成语或典故来隐喻一个东西或一件事物,让另一方猜谜。猜谜者也同样要以诗文、成语或典故作回应,揭开谜底。这种“酒令”很像后来的灯谜。

悠游传统文化 元宵节猜灯谜

元宵猜灯谜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游艺活动,充满多元文化智慧。(Shutterstock)

不管是出谜题还是猜谜底,都是以对“诗文、成语、典故”的熟识水准来比高下,充满文化内涵,迷倒了许多有智之士,后来“射灯谜”发展成元宵节的游艺活动。以下收集一百题灯谜,含有四字成语谜和字谜,请读者在元宵佳节来赏玩。

一、成语灯谜——射四字成语(*答案见——————>后方)

1. 一三五七九——————>天下无双
2. 八分之七——————>七上八下
3. 高中——————>衣锦还乡
4. 一二五六——————>丢三落四
5. 十五——————>一五一十
6. 无底洞——————>深不可测
7. 单口相声——————>自说自话
8. 航空业歇业——————>无机可乘
9. 书虫——————>咬文嚼字
10. 走入桃花源——————>渐入佳境
11. 螃蟹上街——————>横行霸道
12. 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13. 选美大赛——————>以貌取人
14. 鸡与鸭的对话——————>鸡同鸭讲
15. 齐呼口号——————>异口同声
16. 〇一〇一 ——————>独一无二
17. 翘翘板——————>此起彼伏
18. 哑巴吵架——————>有口难言
19. 枪弹上膛——————>一触即发
20. 八面开荒——————>不留余地
21. 爱好旅游——————>喜出望外
22. 四通八达——————>头头是道
23. 楼下客满——————>后来居上
24. 空袭警报——————>一鸣惊人
25. 新开食堂——————>另起炉灶
26. 鹊巢鸦占——————>化为乌有
27. 无病吃黄连——————>自讨苦吃
28. 唱歌吃黄莲——————>苦中作乐
29.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0. 一巴掌打空——————>孤掌难鸣
31. 一——————>接二连三
32. 亚——————>有口难言
33. 好读书——————>学而不厌
34. 愚公的家——————>开门见山
35. 乖——————>乘人不备
36. 相声——————>装腔作势
37. 打边鼓——————>旁敲侧击
38. 尽收眼底——————>一览无遗
39. 呀——————>唇齿相依
40. 伞兵——————>从天而降
41. 逆水划船——————>力争上游
42. 者——————>有目共睹
43. 胜境——————>不败之地
44. 双手赞成——————>多此一举
45. 判——————>一刀两断
46. 电梯——————>能上能下
47. 望江亭——————>近水楼台
48. 清浊合流——————>泾渭不分
49. 泵——————>水落石出
50. 仙乐——————>不同凡响
51. 爬竹竿——————>节节上升
52. 零存整取——————>积少成多
53. 田——————>挖空心思
54. 美梦——————>好景不长
55. 农产品——————>土生土长
56. 蜜饯黄连——————>同甘共苦
57. 黯——————>有声有色
58. 假眼——————>目不转睛
59. 显微镜——————>一孔之见
60. 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61. 十——————>纵横交错
62. 一一中的——————>矢无虚发
63. 飞行员——————>有机可乘
64. 五句话——————>三言两语
65. 齐唱——————>异口同声
66. 化妆学——————>谈何容易
67. 咄——————>脱口而出
68. 极小——————>微乎其微
69. 黑板板书——————>白字连篇
70. 皇——————>白玉无瑕
71. 哑巴打手势——————>不言而喻
72. 电锯开木头——————>当机立断
73. 空对空导弹——————>见机行事
74. 暗中下围棋——————>黑白不分
75. 给人捎个话——————>言而无信
76. 武大郎设宴——————>高朋满座
77. 千里通电话——————>遥相呼应
78. 兔子请老虎——————>寅吃卯粮
79. 快刀斩乱麻——————>迎刃而解
80. 舍南舍北皆春水——————>左右逢源

二、猜字灯谜——猜字兼会意:(*答案见下方)

1. 傍晚
2. 宁波路
3. 拿不出手
4. 千金之子
5. 真女假儿
6. 半放紅梅
7. 买酒赏中秋
8. 修竹弹古筝
9. 半牆斜月十分低
10. 伐木声中遇洞宾
11. 一船斜泊一船开
12. 二十四桥明月夜
13. 是非只为多开口
14. 一心摘笋莫成竹
15. 一直两点,一直两点
16. 十字在口里,无头又无尾
17. 浅草遮牛角,疏篱露马蹄
18. 明月半依云脚下,残花并落马蹄前
19. 九十九
20. 十五日

答案如下:

1. 酱  2. 通  3. 合  4. 婗  5. 耍(*“假儿”因此用谐音“而”字)  6. 繁  7. 湖  8. 静  9. 將  10. 哥
11. 激  12. 夢  13. 匪  14. 恂  15. 慎  16. 鱼  17. 蕪  18. 熊  19. 白  20. 胖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