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9):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九》)
【注释】
慎终:人死为终。慎终者丧尽其哀。慎终的内容,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礼记‧檀弓》曾子的话是指附身(装殓)、附棺(埋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追远:远指祖先。追远者祭尽其敬。
民德归厚:民德指民心、民风。厚指朴实、淳厚。
【讨论】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
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亲族关系为纽带,血缘亲族关系的中心是亲情。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怎么理解呢?以丧祭为例。一方面,丧祭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培养家族归宿感,一个人出生要上家谱、族谱,死后要在祠堂里立牌位、传香火。同时,也能使人产生敬畏之心,不能做坏事,因为祖先在看着你呐!如果做坏事玷污祖宗,就不能进家谱、族谱了。中国古代,王法有限,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更多的是家风、族规。
另一方面“移孝作忠”,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有孝有忠,家庭与社会就都安定了。所以,汉以来的朝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
从这个角度讲,古人操办丧葬、祭拜祖先,不是劳民伤财,而是虔诚地追思和感念,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静心思过的机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句话有太深刻的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在祭祖之前,更要祭祀天地。例如,周代于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祭天的仪式,称之为“郊”;夏至的时候,在北郊进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祭祀天地时,先祖配祭,如“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孝经》)
儒家经典《中庸》说:“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在古人看来,治国平天下的源头,就在于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宗之灵。春秋时礼坏乐崩,孔子告诫“禘祭者”们,只有真正理解了“禘祭”的含义,才能治理好天下。(《论语‧八佾》载: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回到本章。《论语注疏》说“此章言民化君德也”。也就是说,本章主要针对君王而言,他们“慎终追远”,为老百姓做出表率,自然就“民德归厚”,天下也就平治了。
最后再说一件事。对本章的理解,本来并无分歧,但是,宋以后有些学佛的人也来讲《论语》、儒家经典,以佛释儒(更有甚者要儒释道三教合一)。具体到本章,说“慎终追远”的“终”就是结果,“远”就是远因,“慎终追远”是说要好的结果,就要有好的开始;“民德归厚”的“厚”字是指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所以说是归厚。
泛泛看来,这也似有理。但就修行来讲,儒释道三教原本界限分明、各自门禁森严,不容相互掺杂。可惜,后来很多人对修行不甚了了,串通三教来讲,这就背离儒释道本身了。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方朝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感怀》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