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二十四节气】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作者:容乃加
节气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发明之一,内含人文与科学的高度文明。(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9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被赞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独步全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起源、成因背景,请一起来了解。

一、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何时?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在中华文化中是非常早的,可溯源上古。杨泉《物理论》说在神农氏时代,提高农事收成的要务就是调正节气的时点:“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在周朝时,春官的职掌之一就是“正岁年以序事”(《周礼‧春官》)。这里所说的“岁年”,正是节气。《周礼注疏》说“中数曰岁,朔数(节气)曰年”,又说“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匝(匝,一圈)则为岁,朔气匝则为年”。可见在周代是以节气、四季作为官府行事、教导人民务农、一年作息的依循。而在战国时代的《逸周书‧时训解》中已经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节气中的代表物象)的记载。

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中指出,二十四节气的演替规律生于太阳的运行,并指出一年有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日行一度,十五日(十五度)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二、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古人取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一、二个字编成二十四节气的念诵口诀,让人在趣味中记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述歌诀分别对应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

节气的产生起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变化。而从我们在地球上所见,则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运动(称为视行、视运动)带来的变化。

太阳主宰着地球上春夏秋冬的更替及各地气候。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轨道内部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地球在一年中距离太阳的远近也逐日有所不同;又因地轴对应于南北连线倾斜了23.5度,所以随着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上各地受太阳光照射时,直射或斜射的角度、照射时间的长短在一年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综合这种种因素,酝酿出不同的节气。综合来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节气也发生着渐进的变化。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所以造成地球运转中有近日点(冬天)与远日点(夏天)的现象,距离不同。地轴对应于南北连线倾斜了23.5度,所以地球运转中接受太阳直射或斜射的状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Shutterstock)

从地球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上一年中视行的环形轨迹,我们称之为黄道。如果在黄道上来一趟旅行,那么二十四节气就像是黄道这条路上的里程标志,反映气候特征、寒暑情况或是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古人以太阳在黄道上视行每15度定一节气,以冬至为起点(下方有详细说明,现代西方则以春分点为黄道的零度),由此划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区间。

地球在四季间运行所需日数(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Shutterstock/大纪元后制)

由节气的制定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早发与发达情况,发达的天文学使得中国的历书文明领先西方。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英国王家学会(Royal Society)院士李约瑟教授在所作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说到:“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有很长一段时间(约自公元前5世纪至10世纪,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几乎只有中国的纪录可供利用,现代天文学家在许多场合都曾求助于中国的天象纪录,并得到良好的结果。”

元代史官郭守敬的《授时历》,则是根据全国性晷影实测得到大量的冬至时间的资料,进行演算而建立的历书,《授时历》“上推春秋以来冬至,往往皆合”(《元史》);清人孙承泽说《授时历》“上考往古,自春秋献公以来二千一百六十余年,类皆吻合,不可谓不密矣”(《天府广记‧卷二十九‧钦天监》),由此我们也见到了历朝历代长久保留了天文资料,这些都是一年又一年考校节气的基础。

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怎么来的?

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故而最初的二十四节气的订立是以黄河流域的节气景象及农作物生长情况为根据的。每个节气中都有最显著、最特别的物候现象,以五日为一候,一节气中有三候,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不同的纬度地区,节气现象自然也有差别,例如,亚热带的台湾和黄河流域的气候现象差别就很大。元代吴澄考订南北物候的差异,广取诸家和《说文》《埤雅》等书的解释,又询问了农牧之家,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现象。以立春来说,立春的三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陟,音同至,升也。鱼负冰即升到冰面下,意谓解蛰、醒了。)

五、历书中一年的节气为何以冬至为首?

造历者以“冬至”为首,源于“造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冬至即是历法周期的起点。《正字通》说“先求日至(冬至日南至)以定历元”。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即可利用日影测量时间、季节,这是最简便的日晷仪。利用日晷仪来测量季节,最容易测得的就是冬至日。据全年观测所得的结果,夏天日影最短(因太阳位置较高),冬天日影最长。在一年里中午竿影最长的那一天就是冬至。

黄历配合节气序岁,黄帝历以“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是为新年正月,冬至日就是元旦,标志着一元复始。周代也是以冬至为元旦。人们说冬至是“岁首”,过了冬至长一岁的俗语就是这样来的。

黄帝历以冬至为岁首。图:黄帝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六、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固定的吗?

因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对应阳历的,所以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太阳的回归年(tropical year,连续两次经过同一节气点的间隔时间,例如从冬至点回到冬至点的时间)不是整数,在365天之外还有余数,所以经过闰年的调整,节气所在之日的落点会有一、二天的差别,但是每月两个节气基本上是固定的,前一个是“节气”,后一个是“中气”(没有“中气”之月,就为置闰之月)。概括来说,“节气”与“中气”,上半年在每月六、廿一日;下半年在每月八、廿三日,区间跨度为三天,所以俗语说“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口诀》这么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民间还有“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可作为认识节气的参考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西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七、从节气中体现了什么人生智慧?

冬至日一元复始的意义,对应到它的一个节气特征——冬至“一阳生”。冬至前的节气是大雪,其卦为“坤”卦(坤为地),爻象为全阴(䷁),大地一片冰冷,万物冬眠寂寂然,对人来说克服严寒也是个辛苦的挑战。冬至之卦是“复”卦(地雷复),爻象为五阴一阳(,冬至一到,雷藏于地下,雷象征的是动,微微的阳气已经从地底萌生,虽然万物仍在冬眠之中,然而春天的生机已经在地底下萌生,显示“一阳生”的迹象。

“一阳生”在隆冬中振奋人心,对人来说,传递着“春天已经不远了”的讯息,人心也受到鼓舞!半年后到了盛暑的夏至日,却是“一阴生”的时刻,让人心生警惕!生活在节气的循环往复中,在阴阳演递的变化下,使用黄历的人们受到天人合一哲学的启蒙。再如,《黄帝内经》这本中华民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顺应四时等理念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以节气的阴阳变化为经纬,指导人怎样保养生命,从古至今受人推崇。可见节气不仅仅是指示天候、物候现象那么简单,在融于节气的生活中,培固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节气”文化展现人与天地相应共生的智慧,中华民族的先人用它来指导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与气候与季节变化取得了自然的平衡。二十四节气的效用不仅止于此,透过人与土地相生与天候相应的体验下,它给人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智慧,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层次。@*#

──看更多【节气与生活】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