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2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倩玉台湾新竹报导)“海废清除后该怎么办?”工研院与东华大学团队,成功将净滩后的海废物,透过高温碳化裂解技术形成生物碳,混合水泥制成人工鱼礁,已在屏东海生馆成功复育珊瑚,为海洋生物再造永续生态系,实现“转废为宝”的永续目标!
工研院于今(3)日举办“2024科技公益经验分享交流研讨会”,现场展示“5G共感穿戴装置”、“消毒移动机器人”、“公益海废循环暨海洋牧场”等八项科技公益导入场域落地的技术。
工研院院长刘文雄表示,工研院推动公益已经超过13年,更运用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力量,将研究成果延伸到社会公益应用,累积至今,已有102项科技运用于公益计划,更累积超过两万五千名志工投入。未来工研院将秉持“用科技做公益,让台湾更美丽”的永续愿景,持续让科技深入生活,努力改善人们生活,以科技为环境永续尽心力,创造正效益,让台湾更美丽。
工研院副总暨永续长兼社会公益委员会主委何大安表示,东华大学与相关机构、志工团体为维持永续海洋环境,每年号召志工到花莲七星潭净滩净海,清出上万吨的海洋废弃物。但大量盐分的海洋垃圾若进入焚化炉,会减少设备寿命,东华大学团队极力思考如何将废弃物化为有价值的宝藏,因此与工研院合作,以高温碳化裂解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燃气体和生物炭,并研制为新型态的生物碳鱼礁。

何大安说,传统水泥鱼礁每公斤产生约0.9公斤碳排放量,鱼礁反而能封存约3.7公斤碳含量,放到海中更提供养分帮助珊瑚礁稳定成长,形成稳固的生态系。目前已在屏东海生馆复育珊瑚,工研院也透过腐蚀测试与水质检测,测试鱼礁的耐用性与安全性,希望未来就能正式放入海中,同时达到解决海废与固碳效果,以科技为海洋生物打造新家。
另外,工研院与国家两厅院、桃园市政府合作,利用“5G共感穿戴装置”震动背心,结合5G广连结、低延迟特性,将音乐的节奏与情感转化成视觉、触觉等讯号,让听障舞者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以全新方式体验现场表演,进而翩然起舞,打破音乐的感知界限,此技术亦可协助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前期长者,建构本体感觉律动知觉,实现“文化平权”愿景。

街头可见的旧衣回收箱展现捐赠者爱心,但箱内衣物常因存放问题导致滋生细菌、尘璊、过敏原,目前回收站多透过人力进行消毒,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且处理速度受限。工研院携手拥有公益二手店与再生设计经验的“木匠的家”,导入工研院整合环境地图建置、空间定位、导航避障、喷雾消毒机控制技术的“消毒移动机器人”,并提供人员的教育训练,让木匠的家“升级”为社福界首间使用自动化消毒机器人的公益二手店,降低50%人力消毒负荷,提升服务品质与效率,25年来更累积提供6843人次弱势族群就业机会,展现社会公益与永续循环效益。
工研院亦携手屏东建国实验小学、屏东禾懋生物医学公司,利用工研院植物健康管理系统、炭化土壤改质技术、香草萃取技术及安全履历示范平台,推动无毒栽种,让消费者能透明追溯产品的来源与品质,义卖收入全数以“慢飞天使基金”模式营运,提供特教生与一般生的共学成长,协助身心障碍学童及弱势家庭亲子共学,希望在科技的协助下,让公益的成效更加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