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敬字”得福报解灾难 不“敬字”招厄运

作者:怀忍忍
文字是文化之所系,人们对文字的敬慎的态度不同,也招来不同的后果,古来实例不少。(图:故宫南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4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上古时代,文字的出现是惊天动地的,“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当仓颉造成文字时,天上下了黄金稻谷雨,同时吓得魔鬼哭嚎。由此可见文字蕴含的力量之大,不仅仅体现在人间的文明教化上,更是通天地鬼神的。

古来直到近代留下不少纪录,验证了敬重文字的重要性,不是空穴来风。本文续上篇:【救世古鉴】仓颉作书“天雨粟 鬼夜哭” 文字背后有神力吗?继续提供正反两面的实例来互证。

“敬字”得金甲神保祐化解灾难

清江地区的金宝盛在武定开设了一家典当铺。一晚,数十名匪盗突然劈开大门,蜂拥而入,意图劫掠财物。他们寻找当铺主人遍寻不着,便将家中所有人捆绑,随后搜刮店铺中的金银珠宝,装满了数辆车,准备离去。就在这时,突然红光充满整个屋子,门外似有数百名士兵出现,喊杀声震天动地。匪盗闻声大惊,恐怖万分,纷纷逃窜。他们带来的车辆、马匹以及刀枪,全部弃置在原地。

混乱之中,一位身披金甲的神将出现在众人眼前,手中高举一块金光闪闪的“敬字”牌匾,庄严威武,令人敬畏。众人目睹此景,无不惊奇,不解其中缘故。事后有人询问金宝盛此中缘由。

金老板平静地答道:“我并无特别的才德,只是长年以来,收购旧书、残籍、字纸(写字、印字的纸),妥善焚化,从不随意弃置。典当票据、赈灾名册等不准卖,也一律检收后焚化,将焚化后的灰烬送入河中,尽心敬惜文字。或许正是这份用心,感得天神相助。”

保存经书刻版  悭吝富人的痴儿大转变

嘉兴西乡人方子俊,字秀夫,虽然家财丰厚,但非常吝啬。他到了中年才得一子,然而这孩子生来就痴呆又多病。他的妻子董氏很贤淑,见到孩子这状况,语重心长地劝说丈夫多行善事,敬惜字纸,收购残破书籍、淫书予以妥善焚化。方子俊听从了她的劝告,照着她的话去做。

方子俊爱好游山玩水。有一次,他在一座古庙的厢房中看到堆放着数叠书版旧刻,残缺不全,有的脏污,有的已经腐朽了。他询问庙寺中人,住持告知他这些书版不知是谁的一直放置在那里。于是,方子俊向住持表达了自己愿意处理完善这些书版的意愿,得到住持同意,他将这些破旧书版运回家中。经过一番整理,完好的书版被收集放箱中,并在箱外题上“某经之版”以作标识;对于那些有损的书版,他就请人刻新版修补;至于那些无法挽救的残版则悉数焚毁,避免误用。

就这样,后来方子俊的儿子竟然不药而痊,不仅不痴呆了而且还极聪明灵敏。此后,他又添了一子,得了七个孙子,后代富贵显达,受人仰慕。

俞县长敬字善举得长寿福报

陕西籍俞文宗,字焕章,出任江西某县的县长。该县是个磁器之乡,俞公上任后,得知当地窑户为了追求磁器的美观,常在瓷器上写字炫美,或以极小的蝇头小楷来装饰,从中得到丰厚的利润,积弊成习。然而,破碎的瓷器最终会被弃于粪土之中,久久不灭。俞公深知这种做法是对文字严重的污亵,而该地却积弊成习,因此他甫一上任便颁布告示,严禁窑户在磁器上书写文字。

他告示中强调:字为国粹,关系文化深远。上古圣人仓颉造字以替代结绳,使得后世有了完备的记事工具,奠定文明进步的根基,大力推动人间的教化,因此任何人士都应该敬惜。俞公严格追究处罚那些在制作的磁器上书写文字的窑户,毫不宽贷。就在他任内,市面上的磁器再无书写文字的情况发生。

俞公少年时期就虔诚诵读惜字宝训,并且敬惜字纸。在县长任内公余之时,逢人便行劝化,并印送给人劝戒惜字之书有万部之多。俞公的子孙皆显达,而他本人也很长寿。

捡拾字纸完善焚化 肺痨病痊愈

开封有一位名叫郑广才的男子,家境贫困,患上痨病,又负担不起求医的费用。亲朋邻里虽然出资帮他请医诊治,但始终无效。一天,他路过一座字纸炉,见有人焚化字纸,并听闻众人谈论敬惜字纸感应的善报非常迅速。这时他的内心深受触动,当即决心效仿。

郑广才拖着重病的身子,开始捡拾被乱弃、脏污的字纸,带回家在字纸炉中焚化。开始的时候,他因病体虚弱,捡拾字纸时常常感到疲惫。不过做的日子渐长,他的精神也日益振作。如此坚持半年,痨病竟不药而愈,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郑广才深感这是自己惜字之行所带来的感应。他思索着,仅仅半年的捡拾字纸完善焚化便能让顽疾不药而愈,足见其功德之大、感应之速。若能终生行此善事,福报之大可想而知。于是他发愿终身做下去。此后,郑广才果然健康又长寿,安享晚年。

不敬字教师受恶报遭雷击

湖北东南乡有一位名叫于耀庭的小学教师,他毕业于初级师范。平日对文字极不尊重,随手用墨、铅笔或粉笔在桌上、地上、黑板上或墙上随意书写,甚至任意践踏文字。此外,他还有一边如厕一边看书的习惯。而且他还用写有文字的纸张来生火烧茶、擦拭污秽。更甚者,他在如厕后不洗手便翻阅经书,或在床上看书,睡着了书垫在身下。对于学生糟蹋文字的行为,他也从不加以劝诫。

后来,他忽然患上眼疾,左眼失明,但仍不知悔改。某日,他突遭雷击,身受重创,但未立即身亡。随后他终日在市场、学校、学堂四处奔走,当众忏悔自己的罪行。他详细列举说明自己的过错,以及会招致怎样的报应,恳请他人以他为借鉴,切勿重蹈他的覆辙,以免遭遇同样的天谴。没过几天,于耀庭便去世了。

污亵文字妇女惨遭雷击

在光复后的曹州曹县,有一天,有个女子骑着驴,途中突遭雷击,当场死于路旁。有人认出她是周村魏家之妇、娘家是秦家。事后人们发现她被雷击的原因和她平时一种行为有关。

魏妇素来不尊重文字,常用写印字的纸张来覆盖瓶口、塞瓶子、糊窗户或擦拭污秽。当日,她随身携带了一个布袋,内装数百枚铜元,装在驴背上。然后她坐在驴背的袋子上。当日她在经期中,布袋中的铜元从而也沾染污秽,铜元上面铸的文字,同样受到了污亵。

看看以上这几个故事,其中有多少不敬文字的行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了习以为常的常态或习惯?值得我们戒鉴。
@*#

资料来源:《文昌帝君惜字功过律》

——看更多【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 在商纣王时代,殷商朝廷和各诸侯国都设有禁狱,只西岐才有画地为牢的事出现。这是因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圣人,他通晓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设置本质是为了规范人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