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走进凉山部落 欣赏树皮与灵感的交响曲

在屏东玛家乡凉山瀑布旁的工作室,一位排湾族工艺家用树皮、刺绣和月桃叶交织出令人惊叹的作品。(Iyas提供)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大纪元2024年12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屏东报导)在屏东玛家乡凉山瀑布旁的工作室,一位排湾族工艺家用树皮、刺绣和月桃叶交织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他是Iyas,全名峇岦岚偲·旮札涅灆。他的工坊“伊亚偲烙工作坊”充满着当代与传统交织的美感,他说:“我不会刻意去找灵感,日常生活就是最丰富的创作来源。”

Iyas的艺术世界始于他在内埔农工的原住民艺能专班,学习木雕、陶艺、绘画及烧琉璃珠等传统工艺技法。这些技法奠定了他创作的根基,但他更重视的是如何用当代的创作手法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生命。“技艺是堆叠起来的,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能延续这份文化的力量。”

 Iyas:“技艺是堆叠起来的,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能延续这份文化的力量。”
Iyas:“技艺是堆叠起来的,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能延续这份文化的力量。”(Iyas提供)

坚持不懈的艺术旅程

Iyas在创作路上经历了从无名到被看见的过程。他回忆起刚开始时的挣扎:“刚学习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没有名的人,作品精美度可能还达不到人们的期待,常需要靠其它工作维持生活。”直到2017年,他参与了屏东县承办的台湾灯会,作品首次受到瞩目。随后,他设计的耳环被原住民歌手阿爆选用,这让他的名气大增,更多人开始认识这位工艺设计师。

Iyas 说:“如果要说成功的秘诀,那就是从来没放弃过。当作品的水平逐步提升,自然就有人愿意买单。”
Iyas说:“如果要说成功的秘诀,那就是从来没放弃过。当作品的水平逐步提升,自然就有人愿意买单。”(Iyas提供)

树皮布 南岛语族的文化记忆

树皮布在南岛语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Iyas说:“我们通常使用构树、榕树或面包树,这些桑科植物经过敲击后可以制成树皮布。但若不是桑科植物,可能会敲碎,无法使用。”这种工艺结合了力量与技巧,是族群文化的象征。

Iyas曾在都兰部落向93岁的阿美族沈太木“巴奈达力功坊”学习树皮布制作。他提到:“这不只是技法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传承。”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将植物染与化学染结合,尝试用当代工艺技术让树皮布展现更多可能性。他表示:“在日本,我看到他们用构树抽丝织布,而台湾的树皮布是无织布。这样的差异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技艺不仅是传承,也是一种创新。”

Iyas 曾在都兰部落向 93 岁的阿美族沈太木“巴奈达力功坊”学习树皮布制作。
Iyas曾在都兰部落向93岁的阿美族沈太木“巴奈达力功坊”学习树皮布制作。( Iyas提供)

师承启迪 传统工艺的守护者

在工艺的学习路上,Iyas遇到了多位坚守传统的老师。他分享:“伊诞·巴瓦瓦隆老师专注木雕,施秀菊老师以琉璃工艺见长,彭春林老师专精织布,林戎依老师深入研究构树工艺。”这些老师虽然领域不同,但都以保留与延续传统文化为己任,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Iyas的创作态度。

老师们虽然领域不同,但都以保留与延续传统文化为己任,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 Iyas 的创作态度。
老师们虽然领域不同,但都以保留与延续传统文化为己任,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 Iyas的创作态度。(Iyas提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工艺创新的实践

Iyas认为,工艺创作不应局限于单一材质,而应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找到平衡。他说:“在艺术创作上,我不会只专注于某一材质;但在工艺方面,我更倾向深入树皮布的领域。只有结合现代技术和多样介质,才能让传统工艺展现新的可能性。”

Iyas 认为,工艺创作不应局限于单一材质,而应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找到平衡。
Iyas认为,工艺创作不应局限于单一材质,而应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找到平衡。(Iyas提供)

从树皮到精品 原住民工艺的新高度

树皮布带给Iyas无限的创作灵感,他用它制作衣服、包包、帽子、灯饰,甚至搭建大型艺术装置。他坦言:“传统工艺本身无法申请专利,但只要作品具独特性,就能成为精品,吸引更多人欣赏。”

2018年,Iyas与台北Bella Vita(爱马仕)合作,设计了大型橱窗展品,至今仍在信义区展出。他说:“这次合作让传统工艺进入主流视野,也展现了原住民工艺的现代魅力。”这段经验成为他在传统与现代间成功衔接的一大亮点。

树皮布带给 Iyas 无限的创作灵感,她用它制作衣服、包包、帽子、灯饰,甚至搭建大型艺术装置。
树皮布带给Iyas无限的创作灵感,她用它制作衣服、包包、帽子、灯饰,甚至搭建大型艺术装置。(Iyas提供)

灵感银行 诗意文字中的创作密码

Iyas喜欢用文字记录灵感,他将这些片段存放在手机里的“灵感银行”。他分享:“灵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可能是看到一个风景或听到一句话。我用诗意的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些文字在不同的时空里能激发新的想像。”他认为,每次回顾这些记录,灵感都会随着自己的经验而变化。

灵感不仅来源于日常,也藏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为手提袋设计图腾时,将脑中的画面转化为图腾日记。他说:“这种创作好比回到没有文字的时代,用图腾写下族人的故事与感受。”

 Iyas认为,每次回顾这些记录,灵感都会随着自己的经验而变化。
Iyas认为,每次回顾这些记录,灵感都会随着自己的经验而变化。(Iyas提供)

当代工艺与文化交流 连结世界的桥梁

Iyas认为,树皮不仅是台湾的文化,也是全球南岛语族的共通符号。“南岛族群称敲树皮为Tapa,澳洲原住民则用植物纤维在树皮上作画。”他热衷于与世界各地的工艺家交流,透过社群媒体分享彼此的技法与创作。

他还提到构树的特殊性:“大洋洲的构树多为雌株,无法结果,极有可能是南岛大迁徙时从台湾传播出去的。”这样的文化脉络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创作素材,也更希望透过作品与其它南岛民族,还有日本进行深度交流。

Iyas 认为,树皮不仅是台湾的文化,也是全球南岛语族的共通符号。
Iyas认为,树皮不仅是台湾的文化,也是全球南岛语族的共通符号。(Iyas提供)

传承的使命 给年轻人一条希望的路

Iyas常回到部落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说:“要说没有使命感是假的,我希望透过自己的手艺示范,让年轻人看到传统工艺的价值。”但他也提醒年轻一代,传统工艺必须与现代技法结合,才能在未来被看见。“传统工艺不该停留在过去,而是要堆叠出新的附加价值。”

他还透露,沈太木头目担心技艺失传,特地叮嘱他:“要让人看到树皮工艺的美好,必须结合新的技法与应用,创造出人们想不到的作品。”

Iyas说:“要说没有使命感是假的,我希望透过自己的手艺示范,让年轻人看到传统工艺的价值。”
Iyas说:“要说没有使命感是假的,我希望透过自己的手艺示范,让年轻人看到传统工艺的价值。”(Iyas提供)

生活中的艺术 艺术中的生活

Iyas的创作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与自然的敬畏。他说:“采集植物的过程也是我关心土地的起点。”大自然的万物时时变化,为他的灵感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透过一次次的创作,他不仅织出了排湾族的美学,更串联起当代与传统、部落与世界的对话。

“要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我还是会借助现在的技术。技艺是堆叠起来的,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Iyas 的话如他的人,朴实却满载深意。他用双手与智慧,将排湾族的文化之根,向世界绽放。

Iyas说:“采集植物的过程也是我关心土地的起点。”
Iyas说:“采集植物的过程也是我关心土地的起点。”(Iyas提供)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