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生活】

真正的补冬时节 小寒节气著名补冬食俗有哪些?

作者:容乃加
一入小寒,飞雁开始北返。(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85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临近终点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寒”就是此节气的主要特征。中原俗谚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短短数语,勾勒出冰封的景象,仿佛天地就是一个大冰柜。而身处热带与副热带气候的台湾,虽在城市乡村的海拔高度不见冰雪覆盖,但当东北季风挟带湿寒之气直驱而来时,那股沁入骨髓的寒气,也足以让人体会小寒的劲道了。

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

小寒节气到来,以太阳(视运动,从地球看到的太阳轨迹)到达天体黄经285°为标竿,通常是在西历1月5或6或7日。节气持续约半个月,直至下一个节气“大寒”。

小寒物候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小寒物候“小寒之日,雁北向”,由此我们看到万物本性之灵。冬至一阳生,小寒二阳生,生为候鸟之雁早早感受到了,小寒一到,就准时启程北返了!雁鸟顺时而行,毫无安逸之心啊,所以它们将不错过接下来的生命盛宴的时刻!

风信花

由小寒至谷雨,共四个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有一花的风信,也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彻骨严寒领衔登场的就是“梅花”。冬至后阳气暗中萌生,梅花最先感得阳气,领先群花乘寒映雪而开。仙姿高韵的梅花凌越“小寒”的考验,上天的安排岂不妙哉!南朝宋人陆凯寄挚友范晔一支梅,附诗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一枝春梅在严寒的小寒时节,真是“无价”至宝!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Shutterstock)

黄历十二月辟卦是〈临卦〉,是小寒、大寒两个节气的象征。〈临卦〉的卦象二阳升于地,化为春风,是黄历十二月的天象。从〈临卦〉中可以见到天人之道的一丝精髓,在人间酷寒考验中,就将等到春风到来,只要人能安苦而乐道,眼前将是柳暗花明!唐代黄檗山断际禅师的《宛陵录》就勉励人说:“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怎得)梅花扑鼻香。”

(*“辟卦”又称作“消息”卦,以十二个卦各代表着一年中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现象。《周易‧彖传》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辟卦”特别强调日月的盈(阳)虚(阴),也就是阴阳的消长变化对天地人的影响。)

小寒补冬食俗

俗谚说:“冷在三九”,“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一十九天到二十七天。正值小寒时节,因此各地常以食补来御寒、保暖,形成丰富多彩食补文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寒食补民俗:

1.饺子

北方有“三九饺子”的习俗,就是在小寒时节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富与团圆。这时节人们通常包饺子,馅料以暖身而滋补的羊肉拌大葱为主,既能御寒,又有浓厚的节气色彩。

2.腊八粥

小寒节气临近腊八,或与腊八重叠,因此多地有喝腊八粥的风俗。清朝的腊八粥最享盛名。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具体记录了腊八粥的材料和作法: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无核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

腊八粥材料经过一整夜的准备和熬煮,到了晨曦时分,一大锅热腾腾、美滋滋的腊八粥刚好完成了。清朝的腊八粥先用来敬佛,然后分享家人与亲族好友,或分享给贫寒之人,最是温暖寒冬中的身心。

腊八日吃“腊八粥”具有上千年的传统,展现敬佛和喜舍的情怀。中医说冬天吃腊八粥,能帮助养生。(shutterstock)

3.糯米菜饭
小寒时,老南京人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用南京的著名特产矮脚黄青菜、咸肉、香肠或板鸭切片、切丁,再撒上一些剁碎的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非常鲜香可口,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独具南京风味。

4. 药膳煲汤
在华南地区,小寒时节流行喝滋补汤品,如羊肉药膳汤、四物鸡汤、当归生姜鳝鱼汤等,添加红枣、枸杞、党参等药材。这些汤品不仅保暖,还有补气养血的作用,适合冬季进补。

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和十全大补汤,哪种适合你?示意图。(Shutterstock)
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和十全大补汤,哪种适合你?示意图。(shutterstock)

5. 腊味
湖南、广东等地的小寒饮食中,腊味是一大特色。广州传统习俗,小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糯米饭暖胃,小寒吃糯米饭,从年头到年尾暖乎乎。腊味糯米饭,在中医看来既能暖脾胃,也可补益中气。

腊味是湖南特产,湖南人吃起腊味来一点都不含糊。湖南腊味主要有猪、牛、鸡、鱼、鸭等品种,将三种腊味一同蒸熟即为“腊味合蒸”,腊香浓重,咸甜交揉、柔韧不腻,色泽红亮引人食指大动。

腊味煲仔饭。(简然/大纪元)

6. 糯米粥饭、糯米酒酿汤圆
江南地区在小寒时节喜食糯米相关食品,如甜糯米粥饭、糯米酒酿汤圆等。孙思邈说︰“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李时珍说:“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麦芽糖)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本草纲目》)所以小寒时节吃熬麦芽糖的甜糯米粥、糯米酒酿汤圆对脾肺虚寒者具有补冬驱寒的药膳功能。

桂圆糯米粥。(刘宸豪/大纪元)

7. 糖炒栗子
寒风乍起,街头巷尾糖炒栗子美味处处飘香;栗子补精益气正适合补冬。

古来栗子就列名五果名榜(见《黄帝内经‧素问》),五果就是栗、李、杏、桃、枣,是五行养生的代表名物,五果的味道、颜色对应五脏,栗属水补肾,肾主排便功能,栗能通肾,是寒冷时节补精益气的好食物。(《本草纲目》)

栗属水补肾,糖炒栗子也是补冬的好食物,但忌一次食过度。图为“皇甘栗”。(宋碧龙/大纪元)

8. 涮羊肉
涮羊肉是一种流行于蒙古、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羊肉火锅,又称为“涮锅子”,冬天一到,涮羊肉就成了一道温暖的风物诗,到了寒气凛凛的小寒节气更是处处兴旺暖人身心。

涮羊肉的铜锅。(Shutterstock)

《本草纲目》中提到:“羊肉有形之物,能补有形肌肉之气”,又举出羊肉具有壮阳益肾、补益虚寒、壮胃健脾等等诸多功能。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给人食补治疗脾胃虚寒的急性腹痛,一服见效。

小寒节气,“当归生姜羊肉汤”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好药膳。询问医生适合个人体质加减方。(江柏逸/大纪元)

文末,以一首诗伴您一起过小寒: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哪)用愁。春风来不逺,只在屋东头。——明‧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

──看更多【节气与生活】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被赞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独步全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起源、成因背景,请一起来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