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新生注册率101.23% 中原大学7年公私立综合大学第一名

中原大学结合理学、工学、电资学院之丰沛资源,成立全台首间“半导体产业学院”,培育前瞻科技人才。(中原大学提供)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4年12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教育部于12月27日公布113学年度大学注册率统计资料,中原大学学士班新生注册率再度达到100%,已连续5年稳定维持百分百的注册率,若加上资通讯扩充名额,实际注册率为101.23%,且鉴于中原大学从未向教育部寄存名额,此一数字为不含水分的纯血注册率,超越所有私立大学,连续7年蝉联全国公私立综合大学第一名。

中原大学致力打造友善校园,学士班新生“注册率”连年百分百,教育品质深受肯定。
中原大学致力打造友善校园,学士班新生“注册率”连年百分百,教育品质深受肯定。(中原大学提供)

在少子女化浪潮的影响下,台湾许多大专院校正面临招生困境,中原大学的新生注册率不减反增,甚至有三成学生放弃公立学校而选择中原。这也反映出学杂费政策调整带来的“选系不选校”趋势,越来越多学生根据兴趣和职涯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系,而非盲从校名。中原大学透过强化学校品牌,打造多元、友善的校园环境,成为不少学生的首选。

中原大学荣获教育部“健康促进计划绩优学校”特优学校奖,常办理卫教宣导活动,降低校园伤害事故。
中原大学荣获教育部“健康促进计划绩优学校”特优学校奖,常办理卫教宣导活动,降低校园伤害事故。(中原大学提供)
中原大学鼓励师生以智慧慎用科技与人文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群。(图为理学院数位光学研究中心)
中原大学鼓励师生以智慧慎用科技与人文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群。(图为理学院数位光学研究中心)(中原大学提供)

因应现代社会对新兴科技的高度需求,中原大学积极投入智慧科技与创新教学,新设立“智慧运算与量子资讯学院”和全台首间“半导体产业学院”,透过前瞻性课程设计与产学合作培育科技人才。此外,中原大学和全球AI巨擘辉达(NVIDIA)展开深入合作,利用量子计算技术在能源预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加提升中原在AI教育与研究领域的领先竞争力。

中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团队连续两年荣获“台湾创新技术博览会”最大奖项“铂金奖”。
中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团队连续两年荣获“台湾创新技术博览会”最大奖项“铂金奖”。(中原大学提供)

中原大学的学术影响力获得国际认可,共有21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之“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3年)。中原大学参加第76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荣获一金二银之佳绩,展现中原卓越的研发能量,以及专利技术的高产业应用价值。而在2024年“台湾创新技术博览会”发明竞赛,中原大学凭借生医领域的创新技术,再度囊括最大奖项“铂金奖”,成为唯一连续两年摘得最高荣誉的私立大学。

中原大学资讯管理学系连续七年勇夺“大专校院资讯应用服务创新竞赛”产学合作组第一名。
中原大学资讯管理学系连续七年勇夺“大专校院资讯应用服务创新竞赛”产学合作组第一名。(中原大学提供)

中原大学学生也在全国竞赛中频传捷报,例如:2024“大专校院资讯应用服务创新竞赛”,资管系学生再度勇夺“产学合作组”第一名,缔造“七连霸”佳绩。电机系学生则在“台湾能-永续能源创意实作竞赛”中勇夺大专净零排放组金牌,同时也在“慈悲科技创新竞赛”,以新能源避震器作品摘下大专慈善组第一名。工业系学生组跨校团队参加教育部113年度“气候变迁创意实作竞赛”囊括金牌,在在展现了中原大学学生对环保创新科技的投入。

为满足新世代学习需求,中原大学打造现代化学习空间,包括斥资数百万元翻新张静愚纪念图书馆的自习室暨悦读室,并推动全校AI智慧教室。中原大学以全人教育为核心,不仅体现在课程设计与学习空间的规划中,更落实于对学生全方位辅导的承诺上,四度荣获教育部“友善校园奖”,成为全国获奖次数最多的大学。2023、2024连续两年荣获教育部“健康促进计划绩优学校”特优学校殊荣,展现出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备受好评。

中原大学教务处分析,113学年度个人申请同时通过中原与国立地名大学第一阶段筛选之学生,最终选择就读中原之比率,以电资学院学系超过三成为最多,包括资工系、电资学士班等;而工学院的化工系、商学院的资管系与天普双学士也获青睐;中原财法系以财贸法与科技法见长,也从同领域校系中脱颖而出,超越国立地名大学。此外,依据“大学问”升学平台统计,中原资工在2024资讯工程学类更挤进全国前十,排名第八,这与半导体、AI等资通讯产业蓬勃发展有关,老牌私校仍然是学生注目焦点。

中原大学校长李英明表示,中原大学在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下,强调理工与人文的平衡,同时结合AI、数位人文等多元课程,让学生拥有更全面的竞争力。未来将持续致力于提供学生全面的学习体验,创新办学模式,以培育更多具备人文素养与科技能力的跨域人才。◇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