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十三》)
【注释】
王孙贾:卫大夫,当时卫国的有权势者。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或为时俗之语,大意:与其讨好祭于奥的神,宁可讨好灶神!奥,室之西南隅,古代一般为尊者所居,“其处虽尊,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于人也。灶者,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于人也。”(《论语注疏》)
【讨论】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时间最长,而且是几进几出。当时卫国国君是卫灵公(前540年—前493年),尊敬孔子,却不能用孔子。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卫国也无法实现。《论语》中,卫灵公也算个重要人物,《论语》第十五篇即名为“卫灵公”。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卫之权臣的王孙贾,和孔子的对话就很有意思。传统看法(《论语注疏》)是:王孙贾故意向孔子请教“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句话,“欲使孔子求昵之”,暗示孔子来走他的路子。
不过,也有人认为:孔子曾见卫灵公宠幸的夫人南子,王孙贾怀疑孔子欲因南子求仕,故隐喻借援于官阃,不如求合于外朝。此乃王孙贾代孔子谋,非欲孔子之媚于己。
王孙贾在《论语》中还出现过一次。“宪问”篇十九章记载: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季康子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主管外交,祝主管祭祀,王孙贾主管军队,既然如此,那又怎么会败亡呢?”据此,王孙贾是个能干的大臣。
王孙贾问话的动机或可讨论,但本章的重点是孔子的回答。孔子的回答,极高明,而又当机立断、斩钉截铁:话不能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得罪于天,在什么地方祈祷都不灵!
孔子是信天的。这里说的天,既可视为比祭于奥的神、灶神更高的“天老爷”,也可视为“天理”。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毛子水则指出,《论语》中没有“理”字。《墨子》《孟子》都已用“理”字;《乐记》有“天理”一词。)
还需要注意孔子说话的方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八个字,被称为“圣人之言,逊而不迫。”孔子说的是正理,堂堂正正,却并非盛气凌人、逼人接受,而是温和、谦逊。“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论语集注》)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