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49):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作者:薛驰
一个人如果得罪于天,在什么地方祈祷都不灵!“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被称为“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伊罗逊/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5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十三》)

【注释】

王孙贾:卫大夫,当时卫国的有权势者。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或为时俗之语,大意:与其讨好祭于奥的神,宁可讨好灶神!奥,室之西南隅,古代一般为尊者所居,“其处虽尊,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于人也。灶者,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于人也。”(《论语注疏》)

【讨论】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时间最长,而且是几进几出。当时卫国国君是卫灵公(前540年—前493年),尊敬孔子,却不能用孔子。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卫国也无法实现。《论语》中,卫灵公也算个重要人物,《论语》第十五篇即名为“卫灵公”。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卫之权臣的王孙贾,和孔子的对话就很有意思。传统看法(《论语注疏》)是:王孙贾故意向孔子请教“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句话,“欲使孔子求昵之”,暗示孔子来走他的路子。

不过,也有人认为:孔子曾见卫灵公宠幸的夫人南子,王孙贾怀疑孔子欲因南子求仕,故隐喻借援于官阃,不如求合于外朝。此乃王孙贾代孔子谋,非欲孔子之媚于己。

王孙贾在《论语》中还出现过一次。“宪问”篇十九章记载: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季康子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主管外交,祝主管祭祀,王孙贾主管军队,既然如此,那又怎么会败亡呢?”据此,王孙贾是个能干的大臣。

王孙贾问话的动机或可讨论,但本章的重点是孔子的回答。孔子的回答,极高明,而又当机立断、斩钉截铁:话不能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得罪于天,在什么地方祈祷都不灵!

孔子是信天的。这里说的天,既可视为比祭于奥的神、灶神更高的“天老爷”,也可视为“天理”。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毛子水则指出,《论语》中没有“理”字。《墨子》《孟子》都已用“理”字;《乐记》有“天理”一词。)

还需要注意孔子说话的方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八个字,被称为“圣人之言,逊而不迫。”孔子说的是正理,堂堂正正,却并非盛气凌人、逼人接受,而是温和、谦逊。“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论语集注》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鲁国文化最盛,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华俱在宫廷。然而,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鲁,许多文化精华得以保存。
  •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孔子要救世,怎么救?只能从归正人心着手。怎么归正人心?首先厘清礼乐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 盖俭啬无文,虽未合于礼之中,而犹不失为淳古之风,是即本之所在也。居丧者与其习熟于仪节,而无惨怛之诚,宁可过于哀痛,而少品节之制。
  • 连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国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 成语“杞宋无征”,就是由此而来,有前贤读此章说了四个字“无限感慨”。张居正对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说: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
  • 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禅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礼。
  •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
  •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 毛子水认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说”,可以说是实话,亦可以说是托词。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这章的话,也许有同样的意义。
  •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