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2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金门报导)
岁月编织的记忆

阳光穿透老屋的窗櫺,洒在垂挂的面线上。那画面,是摄影家林保罗在金门岳父家的制面房里,用相机捕捉下的最后记忆。四年前,这间制面厂因岳父年事已高而停业,随着老匠人逐渐凋零,这门手艺也随之消逝。

林保罗的岳父,今年九十多岁,曾是一位传统制面的守护者。从年轻到年迈,他用双手与岁月拉出一道道细致、纯粹的面线。不靠机械快速制作,也不添加防腐剂,只有简单的水、盐与多年的经验累积,将金门这块土地的风味与情感融入其中。

坚持 从手到心的制面过程
“做面线,靠的不是技术,而是感觉。”林保罗回忆岳父的话。从搅拌面粉、加水、触摸湿润度,再到压面、拉面、晾晒,每一步都仰赖手上的直觉,那是几十年来的记忆,早已刻入双掌与心中。
在岳父的制面房里,有一个横躺的老木箱,盖子已显斑驳,搅拌机的轮轴也满是岁月的痕迹。“这些机具已经用了几十年,不是现代的金属光滑机械,而是经历过千次万次的制面,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林保罗说,那些机具和岳父一样,见证着金门手工制面的黄金年代。

搅拌好的面团,经由岳父的双手反复压薄,放入木棍间拉长、挂起,整齐排列在支架上,让它自然风干。岳父常说:“靠天吃饭,天气好坏决定了面线的成败。”风干是关键,阳光、风的吹拂,将多余的水分带走,留下纯粹且可长时间保存的面线。

温暖的面线 浓厚的家乡味
金门的面线,不加任何防腐剂或添加剂。当阳光洒在挂满面线的木架上,整排金黄透亮的面线宛如一幅画,那是记忆中的家乡味。林保罗回忆起自己从小吃着岳父的面线长大,这碗朴实无华的面线,是金门家庭的日常,也是一代代人辛勤的结晶。

随着制面的老一辈逐渐凋零,这种传统的面线制作逐渐失传。现代的年轻人多外出工作,无法回乡接手这门手艺,留下的只是空荡荡的制面房,还有那些被风干的回忆。

一张背影 最后的传承
“我拍的最多的,是岳父的背影。”林保罗说,当他站在一旁拍摄时,总是不忍打扰岳父的工作。老一辈的人,总习惯默默付出,不善言辞,也不喜欢被拍照。“那张剪面线的背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他回忆起,岳父八十多岁时,仍坚持用双手剪下每一条面线,阳光从窗外透进来,勾勒出老人佝偻的背影,皱纹仿佛是岁月刻下的年轮,无声地诉说着一生的付出。

如今,这间制面厂已经停业,岳父也因年迈无法再制作。那些曾经日夜忙碌的老房子,如今静默无声,成为记忆的载体。林保罗哽咽着说:“这些照片,已经是绝版了。”

逝去的产业 无法重来的记忆
金门的传统产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逝。手工制面如此,养蚵人家也面临相同的命运。林保罗说,早年的金门人依靠双手维生,养蚵、种田、制面,是他们一生的劳动与坚持。如今,年轻一代走出金门,寻找新的生活,这些传统手艺无人接手,只能停留在老一辈的回忆里。

“记录,是我唯一能做的。”林保罗说,作为一位摄影家,他希望透过镜头,留下这些即将消失的画面,让人们记得金门曾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味道与文化。
家乡的温暖 不会消失
金门的面线,是时间与坚持编织的食物。即使传统的制面手艺渐渐消逝,这份家乡的温暖却不会消失。林保罗说:“每当看到那些照片,我仿佛又闻到阳光下的面线香气,那是属于家的味道,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记忆。”
这些照片,是一段传统的终结,也是最深情的告别。当面线在阳光下轻轻飘动,林保罗的镜头记录下的不只是手工制面的过程,更是一种时代的缩影,一份对家乡、对生活的无声敬意。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