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十五》)
【注释】
大庙:大,音泰,汉石经作太。大庙,周公庙,因为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国君。古道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
鄹人之子:指孔子。孔子父亲叔梁纥曾经作过鄹大夫,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这里的“鄹人之子”,不仅指其少年,亦轻视之辞。鄹,音zōu,有人说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十里的西邹集。
【讨论】
本章看似简单,但不同人的解读别有意味。
传统注解(如《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故得入太庙。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何为入太庙而每事问乎?意以为孔子不知礼。孔子闻或人之讥,乃言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之,更当复问,慎之至也。
但是,祭太庙时,清净庄严,讲究肃敬,执事不许移动,这时如何允许闲人发问?有人据此认为,这一章所述必定不是在祭祀时问,大概是在演礼时。《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与此可相印证。笔者也倾向此说。
再有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每事问”?一种理解是,孔子知礼,就孔子的修为和个性而言,不太可能懂装作不懂。“每事问”跟“敬”有关系,太庙重地,极其严肃认真恭敬谨慎,孔子事事确认在先然后实施,这确实是“知礼”的表现。不懂装懂,或者懂不懂无所谓的浑浑噩噩,才是大不敬,才是“失礼”。
不过,钱穆另有见解:孔于非不知鲁太庙中之种种礼器与仪文,然此等多属僭礼,有不当陈设举行于侯国之庙者。如雍之歌不当奏于三家之堂,而三家奏之以彻祭。有人知其非礼,不欲明斥之,乃伪若不知,问适所歌者何诗。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事正类此。此乃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讽刺与抗议。通观《论语》本篇全文,钱穆此说亦通。
而本章最后一句“是礼也”,一般理解为:孔子说我每条问,这就是礼呀!孔子答话不亢不卑。太庙演习祭祀,孔子前往观礼,正是“学而时习之”,也是“传不习乎”。如果不经常演礼,礼就生疏或忘了。
钱穆则将“是礼也”解为“是礼邪?”(也字通作邪)钱穆说:浅人不识,疑孔子不知礼,孔子亦不明辨,只反问“是礼邪?”孔子非不知此种种礼,特谓此种种礼不当在鲁之太庙中。每事问,冀人有所省悟。而“是礼也。”与“是礼邪?”两说相较,所辨只在一也字之正反语气上,而孔子在当时之神情意态,判若两人。昔人谓读书贵能识字,洵不虚矣。
本文特整理出与传统注疏不同之见解,是欲读者不拘成说,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能以开阔之胸怀,与各自之生活体验,尽可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