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十二》)
【注释】
祭如在:一说此处指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事死如事生,好像祖先就在面前。郑注则不同:“祭如在”,时人所存贤圣之言也;恐时人不晓“如在”之意,故为解之“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与音yù,参与。另一种断句为“吾不与,祭如不祭”,“与”作赞成讲。
【讨论】
本章在具体理解上有分歧,但主旨是清晰的。
大多这样解读:孔子祭祀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孔子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虽祭亦等于我没有祭。”(这里的“如不祭”,是指孔子因事不能亲自祭祀,虽然委托了人代他祭祀,但仍愧疚。当然,也可能当时使人摄祭的情况比较普遍,故孔子有此感慨。)
祭祀时,“祭如在”是非常重要的,要诚、要敬,礼仪尚在其次。虔诚到什么程度呢?“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礼记‧玉藻》)有这样的程序:“致齐(斋)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礼记‧祭义》)如是,才能感动神明,祭祀的人才有福报。
祭在国家和个人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论语》中祭字出现了14次)。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以祭礼为首。通过祭礼,向天地神明、祖先敬奉、感恩、致谢。在上一章中,孔子尚说:参透了禘礼(祭拜天地的最高礼仪)秘密的人,他看天下万事万物,如同看手掌一样清晰(成语“了如指掌”即源于此)。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
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前面《为政》篇的最后一章中,孔子还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季氏僭越礼制,要去祭泰山,孔子讲“呜呼!曾谓泰山不如乎?”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正心诚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人的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歪曲。
显然,孔子不是无神论者。当然,孔子也不轻言神明之事。比如,《论语》中记载:(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二)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孔子谈《易》时也讲过“神道设教”的话。
但是,所有这些,绝没有表明孔子否认神明存在。只是,孔子认为这些不能轻易谈(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对天命自有体认,所以“存而不论”了。
然而,中共窃国以来,强力灌输无神论,歪曲孔子和《论语》,迫使冯友兰等一些学者都来谈孔子的无神论思想。关于本章,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的两个“如”字,是春秋笔法,是讽刺:孔子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孔子所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这就荒唐至极了。一个“批林批孔”的政权,对孔子和《论语》的理解,能不歪曲吗?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