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48):祭如在

作者:薛驰
孔子雕像,位于哈尔滨孔庙。(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十二》)

【注释】

祭如在:一说此处指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事死如事生,好像祖先就在面前。郑注则不同:“祭如在”,时人所存贤圣之言也;恐时人不晓“如在”之意,故为解之“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与音yù,参与。另一种断句为“吾不与,祭如不祭”,“与”作赞成讲。

【讨论】

本章在具体理解上有分歧,但主旨是清晰的。

大多这样解读:孔子祭祀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孔子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虽祭亦等于我没有祭。”(这里的“如不祭”,是指孔子因事不能亲自祭祀,虽然委托了人代他祭祀,但仍愧疚。当然,也可能当时使人摄祭的情况比较普遍,故孔子有此感慨。)

祭祀时,“祭如在”是非常重要的,要诚、要敬,礼仪尚在其次。虔诚到什么程度呢?“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礼记‧玉藻》)有这样的程序:“致齐(斋)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礼记‧祭义》)如是,才能感动神明,祭祀的人才有福报。

祭在国家和个人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论语》中祭字出现了14次)。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以祭礼为首。通过祭礼,向天地神明、祖先敬奉、感恩、致谢。在上一章中,孔子尚说:参透了禘礼(祭拜天地的最高礼仪)秘密的人,他看天下万事万物,如同看手掌一样清晰(成语“了如指掌”即源于此)。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

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前面《为政》篇的最后一章中,孔子还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季氏僭越礼制,要去祭泰山,孔子讲“呜呼!曾谓泰山不如乎?”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正心诚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人的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歪曲。

显然,孔子不是无神论者。当然,孔子也不轻言神明之事。比如,《论语》中记载:(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二)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孔子谈《易》时也讲过“神道设教”的话。

但是,所有这些,绝没有表明孔子否认神明存在。只是,孔子认为这些不能轻易谈(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对天命自有体认,所以“存而不论”了。

然而,中共窃国以来,强力灌输无神论,歪曲孔子和《论语》,迫使冯友兰等一些学者都来谈孔子的无神论思想。关于本章,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的两个“如”字,是春秋笔法,是讽刺:孔子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孔子所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这就荒唐至极了。一个“批林批孔”的政权,对孔子和《论语》的理解,能不歪曲吗?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次中华文明,从黄帝开始,到夏商西周,是为礼乐文明。所谓“六代乐舞”,一般指黄帝《云门》、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汤《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禅让得天下,故称文舞,表演者手持乐器与雉鸡尾羽;后两代,因靠武力夺天下,故称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鲁国文化最盛,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华俱在宫廷。然而,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鲁,许多文化精华得以保存。
  •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孔子要救世,怎么救?只能从归正人心着手。怎么归正人心?首先厘清礼乐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 盖俭啬无文,虽未合于礼之中,而犹不失为淳古之风,是即本之所在也。居丧者与其习熟于仪节,而无惨怛之诚,宁可过于哀痛,而少品节之制。
  • 连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国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 成语“杞宋无征”,就是由此而来,有前贤读此章说了四个字“无限感慨”。张居正对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说: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
  • 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禅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礼。
  •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
  •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 毛子水认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说”,可以说是实话,亦可以说是托词。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这章的话,也许有同样的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