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1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袁世钢台湾台北报导)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廖德裕及其研究团队,在台湾和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独流溪中确认鰕虎鱼新物种,因其游动姿势如蜂鸟振翅,相当独特,命名为“青蜂枝牙鰕虎(Stiphodon chlorestes)”;而该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成为河川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河流整治工程应更谨慎。
廖德裕的研究团队在国科会支持下,以台湾东北角3条独流溪进行栖地评估与生态复育指标研究。团队在溪流中一种体色呈橄榄绿色的鰕虎鱼,雄鱼头部呈现蓝色金属光泽,体侧有一排棕黑色的椭圆形斑块,胸鳍带有明显的黑白斑点,以及尾鳍上那如同唇印的一抹橘红色斑,别具特色;尤其快速摆动胸鳍的姿态,如同蜂鸟拍动翅膀。
团队成员博士生庄维诚表示,这一新物种早在2012年就曾在台湾北部首次被记录,但当时由于标本未被妥善保存,因此一直未能正式命名。而这次研究团队在台湾和菲律宾收集到较多样本,进行详细研究后,才终于揭开这一神秘鱼类的面纱,并命名为“青蜂枝牙鰕虎”。

廖德裕表示,“独流溪”泛指流域面积较小、支流较少的小溪流,是许多洄游鱼类的栖息地,如海龙、枝牙鰕虎、无须真裸皮鲉等鱼类。随着台湾学者对独流溪鱼类多样性研究的深入,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种洄游鱼类,团队硕士生陈冠勋今年也发表了采自东北角大溪川的“台湾竿鰕虎(Luciogobius opisthoproctus)”。
廖德裕指出,相关研究不仅揭示了台湾独流溪的独特性与物种多样性,也突显了保护这些生态系统的必要性。以“青蜂枝牙鰕虎”为例,是一种小型洄游性的鰕虎鱼,因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高,喜好栖息在水质条件较佳的独流溪中,鱼苗孵化后会漂至河口或近海,长大为稚鱼后再回溯至淡水域成长及繁殖,成为河川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
“洄游鱼类的生存与河川健康密切相关,更影响整体国土空间发展”,廖德裕说,溪流整治工程和水利设施增加,虽能稳定河床、减少水土流失,但也逐步使溪流水泥化,阻碍洄游路径,影响鱼只上溯繁殖。此外,整治工程还可能改变水文特性,尤其在旱季时导致河段水位极低,甚至完全干涸,迫使洄游性鱼类无法生存。
廖德裕呼吁,政府未来对独流溪的施作工程应更谨慎,并应考虑改善部分下游地区拦沙坝,同时加强对溪流的保护措施,如恢复受损的溪流生境、强化环境教育、推动相关法规限制过度开发行为等,盼能透过这些综合性措施,有效提升独流溪的生态保护,确保台湾这一珍贵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