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获新生儿古礼民俗 “抓周”准不准呢?

作者:关山月明
抓周的宝宝。(传艺中心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7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 ,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庆贺新生的古礼民俗

家中有了新生儿,有许多庆贺的古礼,从其出生直到周岁的阶段,都洋溢着生命降临的喜气。

一、做三朝

民俗所谓三朝,指新生儿出生三日会客,设汤饼筵席,招待亲友。

二、做满月、做弥月

宋朝人生子做满月,举行“洗儿会”,亲戚宾客盛集。主人家在盆中煎香汤,下枣子、果子、彩钱、葱蒜等,且将盆子用数丈彩带围绕,称为“围盆”。观礼的亲戚宾客各自往水中撒钱,叫“添盆”。一见到盆中有直立的枣子,妇人们就会争取来吃,视作生男的征兆。新生儿沐浴完毕,就为其落胎发,遍谢坐客,然后抱新生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

今天的人为新生儿做满月普遍有“剃胎毛”的风俗,原来这承传的传统也上千年了。将新生儿头上的胎毛——头发眉毛剃掉,一说可以去除先前在羊水中沾染的污秽血气,还有一说孩子的头发会长得更乌黑、茂密。

清朝时,新生儿出生一个月,染红蛋祭祀祖先,称作“做满月”(清 顾张思《土风录》)。宗族亲戚朋友来贺喜、馈赠礼物,主人必设宴招待,也称为“满月酒”或“弥月酒”。主人有赠送客人生面或炒面的礼俗,那面条儿长又长,象征新生儿长寿之意。(《清稗类钞‧风俗类》)

在福建、广东一带和台湾,会准备红色寿桃、牲礼、水果、鸡酒及油饭、红龟粿(红龟糕),用来祭拜祖先,并向祖先呈告宝宝的生辰、姓名,除了传达喜讯,也祈求祖先保佑孩子健康长寿。(古时父母会替刚出生的宝宝取一个乳名,等到孩子满周岁或3岁、健康状况稳定,再到家庙中告祭祖先,为孩子取一个正式的名字。)也有馈赠油饭、和象征新生的红蛋(染红的熟蛋),或加上鸡腿分享邻里的风俗。

三、置酒会做百禄

宋朝时,新生儿出生百日,置酒会待亲友,谓之“百蒣”(蒣,药草名,音xú,一音shú,山药)。(《东京梦华录‧第五卷》)

清朝时,新生儿出生百日称为“百禄”,杭州风俗在这天祀神,为儿薙发,叫“百禄头”。“碌”读音“罗”,以避不吉的“百日”谐音。

抓周场景。(台湾嘉义市政府提供)

四、抓周试儿

“抓周”(又作“抓周”),也称为“试周”“试儿”“试晬(音同最)”。“晬”是“周年”之意,也有“周年子”之意,即周年的孩子。通常在孩子满一周岁时让他“抓周”,以预测孩子未来志向和才能发展方向,这种古礼民俗起源久远。

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就有记载:
当孩子满周岁时,就要为其制新衣,盥洗沐浴、打扮,然后在男孩子面前摆上弓、箭、纸、笔,在女孩子面前摆上刀、尺、针、线,外加食物和珍宝、衣服、玩具等等,让孩子随意抓取,以此验证孩子将来是贪是廉、是愚钝或聪明等,这种活动称之为“试儿”。(注)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记载:
“生子百日,置(酒)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即玉酒柸)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古代朝廷封赠职官的诰命)、笔研,筭(计数的器具,算盘)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

《清稗类钞‧风俗类》记载:
“古时,儿生一期,设晬盘于儿前,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姜峎药玩物,置盘中,观其发意所取,名之为试儿,今亦有之。”

《台湾民俗文物辞典》记载:
早期“度晬”时有一项重要仪式,称为“试周”(仅男婴有试周,女婴则无)。试周通常于祭拜神明后,在大厅神桌前放一个晬盘(米筛),里面放上十二至十六种物品,包括:书、印、笔、墨(这数种表示读书人)、鸡腿、猪肉(这二种表示好吃健康的人)、算盘、戥(小秤子)、银角子(这三种表示生意人)、樵樠(松木心最富油脂的部分)、葱、芹菜(这数种表示聪明人、勤劳)、田土、稻草(这二种表示从事农业)以及包子等。包子不是给婴儿试周抓取用的,而是用来擦拭婴儿的嘴唇,一边擦要一边念:“去臭嘴,变香嘴。”或“臭嘴去,香的来。”等等,再将包子丢给狗吃。同时也要准备米香则给婴儿吃,目的是希望婴儿的乳臭味就此消失,而且表示将来是一个吃香的人,然后再让婴儿脚踏红龟粿,表示婴儿能长命百岁,并且从这一天开始可以穿鞋学步。

让新生儿“抓周”时,父母和家中长辈的心中可能也怀抱对孩儿的厚望。那么“抓周”准不准呢?来看看北宋一代名将、开国功臣曹彬抓周的例子。

开国功臣曹彬抓周

曹彬出生周岁日,父母在席上罗列了百种玩具,给他抓周,观看他会去抓取什么东西。彬左手抓干戈,右手取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重要礼器),片刻后,再取一方官印,而对剩下的那些东西看也不看。(《玉壶野史》卷一)

曹彬成人后怎么样呢?他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掌枢密院,统帅全国军队,又拜同平章事,一生列高位权兼将相,为大宋二十四大功臣之一。他在宋真宗时去世,封赠济阳王,配享太庙帝食。从其一生的功绩来看,可完全应验了小时候“抓周”的预测!

显然,古代的民间礼俗还真不是毫无道理的呢!其深厚的底蕴可不是一句“迷信”能够动摇的!

注:原文——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饬。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鍼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嘉义市第六届“城隍佑民·文昌护子”公益古礼抓周暨文昌“开笔礼”活动,由云享文创‘游Love园亲子馆’主办,嘉邑城隍庙与中华全龄教育协会协办,福添福社会福利基金会赞助,今(3/10)日共有40组家庭齐聚嘉义市儿童福利服务中心参加这场活动。
  • 为迎儿童节连假,高市红毛港文化园区将于4月5日至7日举办“红毛港童玩节”,一连三天推出多项亲子趣味体验活动,活动期间更邀请满周岁的“鸿兔宝宝”来做度晬,在港传统古厝氛围体验抓周仪式,共度生命中重要的时刻。
  • 根据《玉壶野史》卷一记载,曹彬满周岁时,曹家举行了庆生宴会。曹彬父母把上百的玩具和器物全都摆在宴席上。众人也都好奇,小曹彬能抓到什么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