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0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原彰、吴旻洲台湾台北报导)行政院经发会委员会延续会议30日提出8项对策,力拼提高薪资,包括:政府约聘雇月薪应高于最低工资1.1倍,及研议修法提升薪资揭露门槛等。

学者认为,台湾多数企业无法承担基本工资的提高,则台湾劳工供不应求、低薪或需要引进外籍移工等问题是无解的,缺工与低薪问题一定会进一步扩大。在定义低薪前,更应先定义低生产力产业。
行政院长卓荣泰说,以政府作为加薪引擎、薪资透明化,以及中小企业赋能3大方向为主轴,提出8项创新对策。
中央约聘雇月薪31449起跳
政府作为加薪引擎部分,第一、政府部门应带头,明年起中央政府约聘、约雇、约用人员,以及劳务承揽进驻政府单位工作服务的基层员工,月薪应高于最低工资1.1倍(约新台币3万1,449元);第二、政府部门应定期检讨及提高劳务采购薪资标准,应高于最低工资1.1倍。第三、金管会修正《证券交易法》,要求上市(柜)公司在章程中明定,从年度盈余提拨一定比率,为基层员工调薪或分配酬劳。
提高薪资揭露门槛至5万薪资透明化部分,请劳动部研议修正《就业服务法》薪资揭露门槛,提高至5万元。现行规定,若职缺经常性薪资未达4万元,企业有义务告知求职民众、公开揭示薪资范围,否则将可处6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锾。
拟设上市柜申请最低工资门槛另外,请金管会研议将一定薪资门槛,即最低工资1.3倍(约3万7,167元),纳入上市、柜公司申请许可审核,以利提升非主管员工薪资,确保合理薪资条件。
第三、请劳动部与金管会研议将相关劳权指标,例如基层员工“薪资平均数”及“薪资中位数”变动比等,于114年纳入“永续报告书”揭露范围及公司治理评鉴项目;另上市(柜)公司实收资本额一百亿元以上,自民国117年度起申报性别薪资差距,让加薪状况、性别平权落实程度更公开透明。
谈到中小企业赋能,第一、请经济部扩大辅导,创造中小微企业获利及加薪能力,受益对象主要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制造业,而企业成功提升获利后,应将为员工加薪或分润,纳入后续政府辅导方案申请的要件之一,其中也包含已修正《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提高企业帮员工加薪的租税优惠。第二,为鼓励有获利的中小企业善尽社会责任,替员工加薪,经济部将研议新增“鼓励中小企业为员工加薪信用保证措施”,对员工加薪经金融机构或信保基金核认属实之中小企业,额外提供3,500万元保证融资额度,保证成数最高9.5成,保证手续费从低以0.1%计收。
学者:应检讨养出低薪企业的政策
对于低薪议题,淡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蔡明芳说,行政院经发会顾问会议希望政府先定义“低薪”,才能解决低薪问题。但各国对于“薪资”衡量方式并不相同,不同的薪资衡量方式、统计调查的限制就会有不同的低薪标准,因此,经发会顾问会议或国会议员要求揭露台湾低薪水准是否合适,不无疑问。
蔡明芳说,与最低工资不同,低薪除了各国政府定义不尽相同外,社会在讨论低薪问题也往往基于“主观”的感受提出建议,也让低薪问题常停留在讨论阶段。
他说,政府真有心要解决低薪或提高薪资,最重要的不是先定义低薪,而是应先了解过去的产业政策是否已达到政策目标,若不从政策源头着手,则定义低薪除了让领取该薪资的劳工被标签化外,并无助解决低薪问题。蔡明芳说,低薪是产业竞争与厂商经营的结果,责任在于厂商。政府应该认检讨为何推出的政策,可以培养出这么多低薪的企业。行政院一方面在意低薪,另一方面又允许某些部会连“提高最低工资”都希望能有对于厂商的补贴计划,这除了丧失最低工资的调整意义外,低薪问题永远不会被解决。立委:治标不治本
国民党立委李彦秀表示,行政院所提“八大措施”治标不治本。2021年台湾名目国内生产毛额(GDP)为21.7兆元,是1998年9.4兆元的2.3倍,但同期间受雇人员报酬占GDP的比重却由48.2%下滑到43%,显示台湾整体产业蓬勃发展,劳工却完全没有分享到经济成果。
台湾经济陷“失温成长”
她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例,台湾薪资占比偏低,2021年台湾受雇人员报酬占GDP为43%,美国53.5%、日本53.2%、韩国46.7%,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让台湾经济沦为“失温的成长”。但从日本经验显示,提高薪资揭露门槛,只能提升薪资透明度。薪资结构的上升,还是必须看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地区的整体薪资水准。
中产阶级严重萎缩或为原因
针对解决低薪问题,李彦秀认为,不能仅关注“最低工资”以及“低薪线”,低薪问题只是整体产业与薪资结构反映出来的结果,政府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整体“薪资中位数”,以及“平均薪资”之上,台湾有近七成(69.3%)劳工领不到平均薪资,中产阶级严重萎缩,才是加薪无法抵抗通膨的根本原因。
李彦秀强调,台湾传统产业、服务业都面临“成长动能不足”困境,再加上低碳转型的绿色经济成本,让过去台湾发展引以为傲的中小企业面临转型的挑战。中小企业家数占台湾总体98%,雇用劳工比例也高达80%,中小企业获利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才是解决台湾低薪问题的根本之道。
责任编辑:吕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