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中山大学创蓝相液晶生长新技术 助攻光电领域

国立中山大学光电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林宗贤(右)与中山大学技术衍生的绚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郭端毅(左)共同合作研究蓝相液晶。(中山大学提供)
人气: 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4年10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袁世钢台湾高雄报导)在显示器、光开关、感测器等领域极具潜力的材料“蓝相液晶”,因生长速度缓慢、尺寸较小而使应用范围受限。中山大学光电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林宗贤的研究团队开发出新技术,不仅使生长速度增加10倍,还可制造大面积、高稳定性的单晶,有望使光电产品更高效、低耗能。

林宗贤指出,“蓝相液晶”是一种特殊的软性材料,具有三维光子晶体的特性,能够反射特定波长的光线,在显示技术、光开关、光学感测器、生物医学成像及非线性光学领域等应用上潜力极高;但传统的晶体制造技术因生长速度缓慢、尺寸较小,使应用范围受限。

林宗贤说,研究团队透过台、美跨国合作,研发出“反向电致形变”(Reverse Electrostriction)技术,使生长速度由数小时减至数分钟,较传统技术快了数十倍,且制造面积大,突破原本耗时且效果有限的瓶颈;甚至在移除电场后,依然保持稳定,并具有可调变的对称性、工作带宽及光学色散等灵活特性,赋予蓝相液晶更多光学发展应用的机会。

林宗贤进一步指出,团队利用新技术,先以强电场驱动液晶分子的排列均匀对齐,再经由设计电场的驱动过程以及适当的温度,可在数分钟内产生各种对称性(四方、正交、立方晶系)的蓝相液晶单晶,获得不同的晶格参数,能迅速改变蓝相液晶晶体结构。

这项新技术未来或可用于制作滤光系统、非线性雷射调整等光学元件,以及工业自动化中的生物、化学感测器或智慧型感测器等感测技术、增强控制光通讯传输讯号的光通讯技术等领域。林宗贤强调,未来的光学与光电设备将变得更小型化、高效能且更低能耗,对推动绿色科技具重要意义。

该研究除了由中山大学研究团队主导外,研究成员还包括美国史丹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陈君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授Iam Choon Khoo,及美国空军实验室技术长Timothy J. Bunning博士;研究成果获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认可,并入选“应用物理与数学”编辑精选网页,为近期最具影响力的50篇论文之一。◇

责任编辑:筱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