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

会试时弄污了卷子 为何关帝君还托梦推荐他中举?

作者:怀忍忍
图为明 唐寅《陶谷赠词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2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欲望”考验人的修持,淡泊寡欲是不容易的修为,从其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品德的力量,能否成就大事,而神目如电也在给人评分,为好修为的人送福。

关帝君推荐中举

福建有位林姓孝廉,这一年他前往北京参加会试途经吴江,晚间,船停泊在江上过夜,望向江边,有一座高楼紧贴着岸俯临江面。

半夜里,那座高楼突然起火,岸边一片惊慌混乱。忽然,一位少妇从楼上坠入林姓孝廉的船中,身上只着薄薄单衣一件。林急急忙忙抓到一件狐裘丢给她,让她遮体,并安置她在船舱中休息。他自己则点灯站在船头,等候天亮。

天亮后,林就让少妇上岸。那栋高楼虽然有部分被烧了,好在少妇的家还在。林某送她回家后便解缆起航,赴京赶考去了。

然而考试并不如预期得好,他不小心把卷子弄污了,也只能尽力而为了。谁知发榜时,竟传来了登上金榜的消息,令他万分欣喜。

他与同年进士们一同拜见“房师”(尊称科举时的荐卷房官),表达感谢之忱。

这时,房师特地对他说:“你有大阴德。我在阅卷时,看到你的试卷上有油污,就把它放入落选的那堆卷子中。后来我闭目小憩时,梦见一位红脸长须的人(当是关公也)在批阅你的卷子,批道:‘裸形妇,狐裘裹。秉烛达旦,汝与我。’我醒来后,发现你的卷子已放在桌上,于是就推荐你中举。”

林听后,便将自己在吴江泊船过夜时救了一少妇的事说了出来。房师听后啧啧称奇,善有善报来得何其之快!

那时,在场的同年进士中有一个来自吴江的,即向林跪拜,说道:

“当时从楼上坠下的少妇正是我的妻子。那晚我外出赴宴,听闻江边失火,急忙赶回家,发现一婢一仆都已葬身火海。我以为妻子也必定遇难了。天亮后,却见她披着华丽的狐裘回来。询问她怎样躲过火灾的,狐裘怎么来的,她说了逃生的经过,并说狐裘是船上的人赠与的。我心生怀疑,以为她铁定受辱了,便将她遣回母家,表示夫妻情断义绝了。没想到是年兄救了她的命,还保全了她的清白,真是恩重如山!怪不得天神显灵举荐年兄!”

房师感叹道:“若不是圣帝(关圣帝君)显灵,你这吴江生就成了负心人,而夫人也会终生蒙受不洁之名。你当立即筹划和妻子和好如初。”

吴江生流下了眼泪道谢,心中的感恩更是难以言表。回家后,他与妻子有幸重归于好。林某中举后被任命为浙江县令,途中顺道去拜访这对夫妇。夫妻二人欢喜地迎客拜谢,那件狐裘就放在一旁,表示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恩情。

韩琦退妾 子孙昌盛

韩琦(字稚圭),宋朝相州安阳人(今河南),弱冠举进士,名列第二,担任过陕西宣抚使、同平章事(宰相)、司空兼侍中、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等等职务,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共过事。

韩琦是位文人,与范仲淹一同屯兵抵御西夏时,人心归向,人称“韩范”。当时边民传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琦执宰相之政时曾经买了一名妾,叫张氏,容貌出众。当买卖书契完成后,张氏忽然落泪。韩琦询问原因,张氏才说:“我原本是修职郎郭守义的妻子,因为守义在湖南做官时,被朝廷派来考核的使者诬告,失官失俸禄,家中无以为继。现在是秋末岁尾了,天气寒冷,全家人都处在饥寒之中,我担心孩子们要死在京城,所以前来卖身。”

韩琦听后心生悲悯,便让她带着钱回去,并约定事情澄清后再来见他。

后来郭守义洗雪了冤情,张氏如约前来。这时韩琦却不与她相见,并派人告诉她:“我如今位居宰相,怎能纳部下之妻为妾。当初给你的银钱无需归还。”同时,他将购买契约还给张氏,又额外赠予她二十两银子,帮助她重建家庭。张氏感激涕零,遥拜后离去。

后来,英宗在位时,韩琦受封为魏国公,谥号忠献。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其子忠彦,继登相位,其他四子均为公卿,曾孙也为宰相,一门昌盛无比。

不动色心 得神助受福报

明宣宗宣德年间,曹鼐担任泰和县典史。某次追捕盗贼时,在驿亭抓捕了一名女子,美貌如花。这个美貌女子有意委身曹鼐。曹鼐自律道:“怎能侵犯处子呢?”于是取出一张纸,写下“曹鼐不可”四个字,然后将纸烧掉。这一宵他都保持心志不动。天亮后,便召来女子的家人领回家。

后来,曹鼐参加殿试,答策时忽然有一张纸飘到面前,上面写着“曹鼐不可”四个字,曹鼐随即文思泉涌,最终状元及第。曹鼐能克制自己,不为色动心,而后能成就大事,也招来福报。

资料来源:《小豆棚》《太上感应篇注训证选辑(十五)》《宋史》《安士全书》@*#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