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宫盔甲展“战马辉煌——人类文明的重要伙伴”(一)

凡尔赛宫展出骑兵与骑士闪亮的盔甲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吴约翰编译
法兰克‧克雷格的作品《少女》(The Maid),1907年创作。油彩、画布;188.6 x 341 cm。巴黎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版权所有Patrice Schmidt/Musée d'Orsay, Dist. GrandPalaisRMN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技艺高超的写实画家用画笔引导我们领略天堂和道德准则。他们也能带领我们体会人类包罗万象的经验,例如战争的残酷。英国画家法兰克‧克雷格(Frank Craig)的作品《少女》(The Maid)即是一例,他描绘奥尔良少女“圣女贞德”(Joan of Arc)带领法国骑兵作战的忠贞表现。

克雷格(1874—1918年)运用红色的骑枪引导观众的目光移向贞德,然后是远处敌方的弓箭手。贞德不但英勇而且镇定,率领部队直捣敌军阵营。她穿着白色战袍覆盖着全身盔甲,同时手执一面白色巨大的圣母玛利亚旗帜。圣母玛利亚是他们心中的守护神。

克雷格将这场速战速决的战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当手持骑枪的骑兵不畏箭雨冲锋敌阵,直取敌人性命之际,我们几乎可听到战争的呐喊声、马蹄的踩踏声,以及步兵冲刺的声音等等。每一次的对峙之中,骑兵都得闪躲来箭,有些则当场阵亡。

游客不仅能在凡尔赛宫“战马辉煌——人类文明的重要伙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览中欣赏到克雷格的画作与骑马艺术,还可以从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艺术品中看到辉煌的历史,甚至还能欣赏到罕见的马术或骑兵盔甲。

骑师的盔甲与马甲,传说为路易十三所有,约1620年制作。巴黎军事博物馆(Musée de l’Armée, Paris)。(版权所有Thomas Garnier提供)

骑兵艺术

与克雷格同时代的法国艺术家约翰‧刘易斯‧布朗(John Lewis Brown,1829—1890年)和艾梅‧莫罗(Aimé Morot,1850—1913年)描绘接近1870年8月16日普法战争前期的两场战役。

布朗描绘法国东北部沃尔特(Wœrth)的“赖什索芬战役”(Battle of Reichshoffen)中一名骑在马背上的法国士兵。他吹完号角,坐回马鞍,高举乐器,号召部队向前冲锋;而他骑的马儿受到惊吓,突然凌空跃起。

约翰‧刘易斯‧布朗的作品《沃尔特战役,1870年8月6日》,1872年创作。油彩、画布;148 x 146.7公分。私人收藏。(版权所有 Sotheby’s提供)

布朗擅长绘制风俗、狩猎和军事场景,包括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七年战争(1756—1763年)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

莫罗则描绘骑兵冲锋敌阵时雷霆万钧的画面。它是发生在法国东北部马斯拉图尔村(Mars-la-Tour)附近的“雷宗维尔战役”(Battle of Rezonville)。前景中的骑兵熟练地挥剑与敌军短兵相接,扭转身驱攻击敌人或自我防卫。另一名士兵与他骑的马摔倒了,恐遭背景中快速前进的军队踩踏。

艾梅‧莫罗的作品《1870年8月16日铁甲骑兵在雷宗维尔冲锋敌阵》(The Cuirassiers Charge at Rezonville, 16 August 1870),1886年创作。油彩、画板;116.8x 244.5公分。巴黎奥赛博物馆。(版权所有 Adrien Didierjean/GrandPalaisRMN提供)

莫罗非常了解战事。他在法国陆军参谋部(the General Staff of the French Army)时曾研究过骑兵,使用简单的观察设备来研究移动中的马匹。莫罗在巴黎美术学院著名的巴黎沙龙展览(Paris Salon)展出过好几幅骑兵画作,其中包括《1870年8月16日铁甲骑兵在雷宗维尔冲锋陷阵》(The Cuirassiers Charge at Rezonville, 16 August 1870)。

骑师的盔甲

目前已知最早的动物盔甲出现在公元前2600到前2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现在的伊拉克)乌尔市(Ur),当时的野驴(onagers)在拉战车时会穿戴护胸盔甲。

欧洲马甲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八世纪和公元前七世纪的希腊和地中海东部地区。

从1500到1800年代,欧洲盔甲师不仅为骑兵、步兵与骑枪竞技骑士量身订制钢铁套装(steel suits),也打造奢华的盔甲,作为外交礼物及游行或仪式等特殊场合使用。

15世纪初,骁勇战士就开始从头到脚,以坚不可摧的盔甲来保护身体和坐骑。每套盔甲都与马鞍前后的钢板衔接,再与马甲相连。

“由于价格昂贵,盔甲一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珠宝一样;在阅兵时,盔甲成为有史以来设计范围最大的珍宝,因为几乎从头到脚都要穿戴。”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赫尔穆特‧尼克尔(Helmut Nickel)在著作《古往今来的武器与盔甲》(Arms and Armour Through the Ages)中写道。

“盔甲师用马面甲(shaffron)保护战马的头部,用颈甲(crinet)保护战马的颈部,用胸甲(peytral)保护胸部,用侧甲(flanchards)保​​护战马的两侧,用臀甲(cruper)保护臀部。”

钢铁雕塑

尼克尔写道:“盔甲的制造实际上是钢铁雕塑,盔甲师多会尝试奢华的设计来证明他们高超的技术。”

尼克尔进一步解释:“板甲(plate armour)设计目的是要让武器尖端滑过表面。”为了不减少板甲的厚度或损害光泽表面,盔甲师会在板甲上雕刻装饰细节。个性化的盔甲不会只用相同的装饰,因此盔甲师在整个板甲表面精心设计浮雕图案。

来自奥格斯堡(Augsburg)盔甲师科尔曼‧赫尔姆施密德(Kolman Helmschmid)的作品《纽伦堡威廉‧冯‧博克斯伯格(Wilhem von Boxberg)的武术竞技盔甲与马甲》。王室军械库(Royal Armoury),意大利都灵王室博物馆(Royal Museums)。(版权所有Royal Armoury, Royal Museums, Turin/Courtesy of MiC提供)

展览中有两件哥特式晚期的马面甲,借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米兰盔甲师罗曼‧德‧乌尔辛(Romain des Ursins)制作。这位住在里昂的盔甲师打造出充满德国风格的马颈甲和面甲。马颈甲由许多片钢铁板甲(lames)铆接组成,可以保护马的脖子,也能活动自如。他刻制的马面甲简洁俐落,配合马脸的弧度设计。十九世纪后又局部新增一些铠甲,包括保护耳朵和眼睛部位的马面甲,以及在马颈甲边缘保护鬃毛的锁子甲(mail)。

罗曼‧德‧乌尔辛的作品《马面甲与颈甲》,约1480—1495年创作。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版权所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区GrandPalaisRMN提供)

大约同时,乌尔辛为法国宫廷打造了一只勇猛的龙头马面甲。龙总让人想起传说和文学中的“英雄”。大约40年后,宫廷盔甲师为法国王太子亨利二世(Dauphin Henry II of France)(1519—1559年)重新改装这具马面甲。精致的镶金海豚造型、百合花图样与字母“H”等设计,让这个改装的马面甲适合未来国王的坐骑配戴。

罗曼‧德‧乌尔辛的作品《法国王太子亨利二世的马面甲》(Shaffron of Dauphin Henry II ),约1490至1500年制作,1539年重新装饰。 银、金、黄铜。(版权所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区 GrandPalaisRMN提供)

16世纪末,一位佚名的法国盔甲师创作了一顶充满英雄风格的仪式用头盔(ceremonial helmet),他在整个头盔上镂雕、刻字和镶嵌许多骑着战马奋勇作战的士兵。有些骑士和马匹奋力奔向敌人,有些则咽下最后一口气。头盔下缘可见一排孔洞,显示它很可能曾经用来铆接或以皮革绳与身体盔甲系在一起。

《法国仪式用头盔》(Ceremonial helmet, France),1575—1585年创作。钢铁镂雕、刻字和镶嵌。(版权所有Royal Armoury, Royal Museums, Turin/Courtesy of MiC提供)。

德国盔甲师安东‧佩芬豪瑟(Anton Peffenhauser,1525—1603年)在以制作盔甲闻名的奥格斯堡工作。16世纪下半叶,他成为镇上的首席盔甲师。从德国德勒斯登国家艺术收藏馆(the Dresden State Art Collections)收藏的骑士盔甲装和马甲中,可以看到佩芬豪瑟高超的技能。佩芬豪瑟以钢铁套装包裹骑士全身,并与马甲紧密贴合。钢铁套装的胸甲、侧甲和臀甲顺着马的胸部、两侧和臀部贴合下来,就像是布料般柔顺,一点也不像是钢铁制的。缰绳甚至以金属板覆盖,如此一来缰绳不易在战斗中被割断。盔甲师还在每个盔甲表面刻出大自然风格的图样装饰。

安东‧佩芬豪瑟的作品《战马与骑士的盔甲装》(Horse and knight armor set),约1586年创作。(版权所有Jürgen Karpinski/BPK, Berlin/Dist.GrandPalaisRMN提供)

马甲内通常穿著名为“马衣”(caparison)的布套,从马头覆盖到马尾。但奇怪的是,“马衣”也可以叫做马甲,例如16、17世纪色彩缤纷的“马甲”就出现在纽伦堡(Nuremberg)的马上竞技和游行等画作上。这些生动的插画可见一对一的马上竞技比赛,展示当时如传奇般的盛况。许多插图更详细描述了骑士的姓名、纹章以及骑士幽默的一面。

《纽伦堡骑士竞技与游行画册》(Album of Tournaments and Parades in Nuremberg),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创作。(版权所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区GrandPalaisRMN提供)

本次展览主要向人类文明中,与人类为伴的马匹致敬。欣赏展览中历史悠久的作战艺术和盔甲,让我们深深感佩盔甲师保护士兵的精湛技艺,更让我们对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的奋战不懈有更多的了解。

凡尔赛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战马辉煌——人类文明的重要伙伴”。展览将持续至11月3日。欲知更多讯息,请造访网站ChateauVersailles.fr

原文:Art and Shining Armor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继续阅读:凡尔赛宫盔甲展:“战马辉煌——人类文明的重要伙伴”(二)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术品相关文章。关注能传达美和传统价值观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或工艺师。希望能为少数与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宣传,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