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五》)
【注释】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有人分别这么断句: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亦通。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有的版本另作一章。
恶乎:恶,音wū,怎样。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比喻时间短促。
造次:匆忙、仓猝。
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讨论】
孔子上章概括讲了一句话“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本章就此展开阐述,核心点在“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一旦“志于仁”,就要把仁放在心中,时时“不违”(不离开的意思)。
如果抽象这么讲,干巴巴。孔子非常了解人心,先举出富、贵、贫、贱这四种人生状态。人之常情,都是喜好富、贵而厌恶贫、贱的,但对于一个誓做君子的人,就不能这样,必须以仁为原则、有所取舍了。只要不违背仁,你发财了(如子贡)、当大官了(如子路),都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从这儿来的。反过来讲,如果人遭遇贫穷,出身低贱,也要安之若素,不怨天不尤人,安贫乐道,如颜回、原宪。此外,不也有很多古人“不食嗟来食”么!
就本章这个意思,儒家经典《中庸》讲了这么一段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大意是: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境地,就做患难时应该做的事。如此,君子无处不感觉到悠然自得。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下面一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是要人不慕虚名,踏踏实实修行,最终实至名归。
怎么叫“实至”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会离开仁。匆促急遽之时如此,颠仆困顿之时同样仍是依于仁。举例而言,曾子临终易箦,也是为不离开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真应是座右铭。后来,孟子作了如下发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非常激动人心。
本篇第一章讲“里仁为美”,本章的反复申述,仍本此意。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