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林堡宫:历史悠久的丹麦王室官邸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吴约翰编译
阿马林堡宫(Amalienborg)建筑群是丹麦建筑的杰作,坐落于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城市和港口中间。据说设计灵感来自巴黎协和广场(the Place de la Concorde),包含四座色彩缤纷的宫殿和一座大理石教堂,围绕在八角形的中庭四周。阿马林堡宫创始人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King Frederick V)雄伟的骑马雕像傲然耸立在广场中央,公认是世界上精美的马术雕像之一。(Arcady/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哥本哈根的阿马林堡宫(Amalienborg)建筑群腹地广阔,18世纪以来一直是丹麦王室的官邸,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丹麦王室丰富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早期的阿马林堡宫建筑群有四栋同属洛可可风格的宫殿分属四户贵族家庭,这四座宫殿围成一个八角形广场彼此相对。宫殿群是1750年丹麦著名建筑师尼古拉·埃格特韦德(Nicolai Eigtved)受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委托设计。当时王室居住了50年的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不幸遭焚毁,于是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King Christian VII)买下四座宫殿其中一座作为官邸,其他王室成员最终也买下其余的宫殿。

尽管至今阿马林堡宫的洛可可风室内装潢所剩无几,它仍然是王室官邸所在,也是公认的丹麦规模最大、最出色的洛可可建筑范例。

每座宫殿均以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的继位者命名:克里斯蒂安七世(Christian VII)、克里斯蒂安八世(Christian VIII)、孙女婿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IX)和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八世(Frederick VIII)。其中三栋建筑仍作为丹麦王室官邸,而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宫殿如今设有博物馆,即著名的阿马林堡宫博物馆(the Amalienborg Museum)。

阿马林堡宫博物馆展示欧洲最古老的君主制度内幕。丰富多样的室内装潢体现丹麦经历多年衍生出的不同风格,还有丹麦国王和王后的个人品味。宫殿房间的历史可追溯回150年前有“欧洲岳父母”称号的克里斯蒂安九世和路易丝王后(Queen Louise),当时他们的四个孩子分别登基成为英国、希腊、俄罗斯和丹麦的国王。

许多房间都有其特定的主题,例如:充满军事风布置的房间是弗雷德里克八世的军事学院;以融合多元主义为特色的维多利亚风格房;以及采用中世纪风格的深色木质调和石纹壁纸或石墙壁的骑士主题房。其中著名的房间包括克里斯蒂安十世书房(Christian X’s study)、路易丝王后接待室(Queen Louise’s salon)、蓝色橱柜(the Blue Cabinet)、花园房(the Garden Room)、晚宴厅(the Gala Hall)和费伯奇厅(the Fabergé Chamber)。

虽然建筑群中某些厅房仍用于处理国家事务,但大多数都改设为博物馆,好让游客一睹过去和现在的王室风采。

克里斯蒂安八世宫殿(Christian VIII’s Palace)

雄伟的克里斯蒂安八世宫,也叫莱维佐宫殿(Levetzau’s Palace),正面外观呈洛可可风格。宫殿的一部分仍作为王室家族住所,另设有私人和公众接待室,以及开放给游客参观的阿马林堡宫博物馆。优雅的石材立面带有德、法风格的元素;与传统洛可可简约的外观设计相仿,形塑典型轻快的洛可可外观,只有少许装饰物与精致雕刻点缀在法式窗户周围,屋顶还有一些雕像。

克里斯蒂安八世宫殿,外观雄伟呈洛可可风格。优雅的石材立面带有德、法风格的元素;与传统洛可可简约的外观设计相仿,形塑典型轻快的洛可可外观,只有少许装饰物与精致雕刻点缀在法式窗户周围,屋顶还有一些雕像。(Anton_Ivanov/Shutterstock)

路易丝王后接待室(Queen Louise’s salon)

路易丝王后接待室位于宫殿一楼的钢琴大厅。房间以维多利亚风格布置,融合昂贵和便宜的典型风格物品。丹麦王室的肖像画悬挂在粉红色丝绸沙发和扶手椅后方;当中最著名的是1857年奥古斯特·希奥特(August Schiott)为王后的女儿提拉公主(Princess Thyra)绘制的肖像。此外还有一盏由德国王室瓷器厂(the German Royal Porcelain Factory)制造的吊灯,是1892年德意志帝王威廉二世(German Emperor Wilhelm II)赠送的礼物。

路易丝王后接待室以维多利亚风格布置,混合昂贵和便宜的典型风格物品。丹麦王室的肖像画悬挂在粉红色丝绸沙发和扶手椅后方,当中最著名的是提拉公主的肖像。还有一盏德国制造的吊灯。(Kit Leong/Shutterstock)

弗雷德里克八世书房(Frederick VIII’s study

弗雷德里克八世书房,位于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宫殿内,采新文艺复兴风格(the Renaissance Revival style)设计。所有家饰直到1860年代后期才配置完成,以19世纪流行的室内设计为特色,包括深色木质家具、挂毯、雕花层板和格子天花板设计。厚重家俱与金色皮革墙面也是当时室内设计以男士为主的一个绝佳范例。挂毯是用仿镀金皮革制成的,这种由纸张而不是皮革制成的仿镀金皮革,是以1850年代流行的机器制成。

弗雷德里克八世书房,位于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宫殿内,采新文艺复兴风格设计。特色以19世纪流行的内饰为主,例如深色木质家具、挂毯、雕花层板和格子天花板设计。厚重家俱与金色皮革墙面的设计是以男士为主的一个绝佳范例。挂毯采纸张而不是皮革制成的仿镀金皮革制作而成。(Dr. Victor Yong/Shutterstock)

新哥特式图书馆(the Gothic Library)

王后卡罗琳‧阿玛莉埃(Queen Caroline Amalie)的哥特式图书馆(the Gothic Library)于1852年布置完成,公认为丹麦唯一的新哥特式房间,收藏约1,600册图书。王后曾在图书馆里接待19世纪知名的知识分子。

王后卡罗琳‧阿玛莉埃的哥特式图书馆是丹麦唯一的新哥特式房间,收藏约1,600册图书。(Lenush/Shutterstock)

克里斯蒂安十世和王后亚历山大餐厅

优雅的餐厅可追溯至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和王后亚历山大(Christian X and Queen Alexandrine)时代,他们分别于1899至1947年和1952年居住在宫殿中。大部分家具,包括餐桌、椅子、橱柜、吊灯和金色墙壁都维持原样。墙上的装饰盘是献给这对王室夫妻的结婚礼物,呈现丹麦小镇兰德斯(Randers)的景色。

优雅的餐厅可追溯到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和王后亚历山大时代。大部分家具,包括餐桌、椅子、橱柜、吊灯和金色墙壁均未变动。墙上的装饰盘是献给这对王室夫妻的结婚礼物,呈现丹麦小镇兰德斯(Randers)的景色。(Dr. Victor Yong/Shutterstock)

晚宴厅(the Gala Hall)

晚宴厅是宫殿中最大、最美丽的房间,俨然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古典希腊和罗马建筑风格的复兴)的杰作。墙壁和格子雕刻天花板呈黄色和蓝色。装饰柱沿着墙面漆成金色,衬托出丹麦雕塑家贝特尔‧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设计的两座希腊女神缪斯雕像。雕像上方的梁上饰带有很多跳舞姿势的构图,突显晚宴厅欢庆的主轴。

晚宴厅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杰作。墙壁和雕花格子天花板漆成黄色和蓝色。装饰柱沿着墙面漆成金色,衬托两座希腊女神缪斯雕像。雕像上方的梁上饰带有很多跳舞姿势的构图,突显晚宴厅欢庆的主轴。(Lenush/Shutterstock)

原文:Amalienborg: Historic Residence of Danish Royalty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