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

死后告状惩罚凶手 昭显因果报应

作者:怀忍忍
城隍审判人间是非曲直,执行天道。图:城隍庙。(苏玉芬/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56
【字号】    
   标签: tags: , ,

天地人间有恒常之道:“善恶有报”!而有些时候,追诉恶人在人世间并不明现,却是在阴间审判执行的。

阴间状告城隍爷

清朝后期在安徽涡阳县发生了一件阴间告状的报应事件,这个冤案及其随后的惨痛报应情状足以给予世人深刻的警示。

在太平天国时期,安徽出现了一位反抗王朝的反王,名叫苗沛霖,他公然反叛,当时掌握数十州县的势力。然而在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被清军消灭了。

话说到故事的主戏。当时,涡阳县的县令和当地富户李坤发生了矛盾。李坤不仅富有,还拥有“贡生”的身份。贡生是表现优秀的秀才,被选入国子监读书,只要通过朝廷考核就能直接成为官员。因此,李坤对县令毫不畏惧,当县令号召富人捐款时,李坤公然拒绝捐献。

县令对李坤早已怀恨在心。此际,他趁朝廷要清理苗沛霖余党的时机,捏造伪证诬陷李坤是苗沛霖的余党,将李坤父子逮捕。当时参与造反是死罪,县令的目的就是要将李坤父子置于死地。李坤父子被县令屈打成招后,被押解到郡里。郡里的太守询问李坤后得知是冤案,就准备为他平反。

然而,县令得知消息后急忙贿赂太守的幕僚五百两白银,幕僚就开始劝说并挟持太守。或许太守被幕僚抓住某些把柄,最终太守违心地同意县令对李坤初审的死刑判决。李坤父子最终冤死,家中的妇人和孩子,在失去生路之下相继离世,可谓家破人亡!

那一年冬天,有个乞丐夜宿城隍庙中。一天,他四处诉说自己昨夜的奇梦:梦中城隍神高坐在神台上,下方跪着一名囚犯,乞丐定睛一看竟然是太守的幕僚,旁边是李坤父子,正在控诉害死他们的坏人。梦境清晰无比,乞丐的梦至此就惊醒。

他悟到,神已经受理了李坤的冤案,虽然幕僚还活着,但在另一个空间,他即将遭受报应。他把梦境所见告诉了他人。众人私下里议论纷纷:那些坏人将会面临怎样的下场?

不久之后,太守突然生病而亡;太守的幕僚随即全家患病,不久后便全家亡故;接着涡阳县令的两个儿子相继夭折。县令本人也得了怪病,身体渐渐腐烂,皮肤脱落,最终全身几乎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肉。县令在痛苦呼号了十多天后才结束生命,期间不断告诉人们,是李坤父子的冤魂正在向他索命,并详细坦白了如何陷害无辜的全部过程。

死后告状

南齐朝,豫章王萧嶷为齐高帝萧道成之次子、齐武帝之弟,担任大司马太傅一职。他性格宽厚仁慈,廉洁节俭,深受朝臣和百姓的喜爱与拥戴。然而,在齐武帝永明十年突然辞世。

萧嶷离世后,有一天出现在侍中左仆射沈文季(字仲达,为人宽雅正直)面前,对他说:“我的生命本不应该终结,太子长懋(武帝的长子)心怀嫉妒,将毒药混入膏药中,使我的伤口恶化,红肿发炎,不能痊愈。他还在汤药中投毒,导致我腹泻不止,最终丧命。我已向先帝陈情,索取太子的性命。”

萧嶷说完,取出一张青纸文书交给沈文季,说:“我与你有着少年时的深厚交情,情同手足,因此请你将这份文书呈交给皇上。”沈文季内心惊恐,将这一切隐匿在心底,不敢外泄。

次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正月,太子长懋突然辞世。果然,萧嶷死后对沈文季的一番话是真的应验了。太子长懋受到冥府的惩罚,在阳间无法续命了。

两个事件中作恶害人者都自作自受,即便是因为违心的应合恶人,同样是在造业、犯罪,一样要承受后果。

第一个故事中的太守先遭报,随后是幕僚,最后才是害人的元凶——县令,死得一个比一个惨,说明有时候最坏的人,那元凶首恶,反而是最晚才遭报应的,当然其恶报必然也是最重、最恐怖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大恶人或大的邪恶势力暂时还没遭报应,而怀疑善恶报应的必然性;在人世间被奸诈掩饰的犯行,也逃不过天眼,阴间冥府也会行天道、执公义。善恶必报是天理,谁能躲得过呢?报应即使不在今世,也难逃来生!

资料来源:《洞灵小志 卷五 涡阳案》《齐豫章王嶷传》

─点阅【善恶有报】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