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二十四节气: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为何称“处暑”?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7976
【字号】    
   标签: tags: , , ,

“月华浑似十分圆,玉露金风处暑天”(宋‧廖刚),诗句绽现玉露金风(秋风)的处暑气象。“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了,时序已经在初秋,那这节气为何称“处暑”?

“处暑”是表示气温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时是以华北地区为准)。处暑到,夏天的暑气将要止息,天气渐转凉爽,这就是初秋的节气为何称“处暑”的意含。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秋,虽然入了秋,天气还在慢慢演变,炎热暑气未消。到了第二个节气处暑,天气出现俗语说的“争秋夺暑”现象,残余的暑气呈现“停止”状态,渐渐潜伏起来,秋气慢慢展现。它是慢慢演变的,不是截然的改变。

出伏迎处暑

一般处暑节气都是落在一年最热时期“三伏天”之后,所以民间有“出伏迎处暑”的俗谚。2023年三伏天止于8月19日,处暑是8月23日,的确应合民间俗谚“出伏迎处暑”的说法。

不过,在南北地理位置上的温差很大,处暑节气期间的差异尤其明显。处暑节气的半个月间,中国大陆长江以北地区已是秋高气爽,而在江南,“处暑犹然似当夏”,“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暑气余威甚至不亚于夏日。

例如宋代人吕本中的诗《处暑》正好表现了这种南北地处暑的差异:“平时遇处暑,庭户有余凉。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尚可留连否,年丰秔稻香。”

处暑的物候

中国古代观察处暑主要的三个节气现象,每五日一候,依序有三候:

一、“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捕猎,捕获鸟儿先祭再食。
元代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意思说:鹰是一种高贵的鸟,被视为“义鸟”。鹰不会攻击有胎的母鸟,所以称为义鸟。秋天五行属金、五行为义,鹰感受到这种能量,开始捕食其它的鸟类。然而,鹰捕食前会祭鸟,就像人们在冬至、新年等重大节日告祖、祭祖一样。

二、“二候天地始肃”:处暑节气的第二候是天地现肃杀之气,万物开始凋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养阴保健的时节了。

三、“三候禾乃登”:处暑时谷物黄熟,这时不耽误秋收的时机,谷物丰收,民生不用愁。平常年里处暑一到,大江南北谷物熟,家家户户一片秋收忙的景象。然而这几年,天候异常,天灾人祸频起,收成与否,可能就要看人心看天意了。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心善、道德水准高的时代,自然伴随着国泰民安,人民能安享富裕生活;反之,乱世中异常天候、异象就多。灾祸虽然是一时偶发,但却不是一时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愿,人心醒觉,及时归正、归善,才能解除灾祸的根源,得到上天的宽悯。尤其秋(金)气肃杀,五行为义,处乱世中,逢处暑争秋夺暑的时节,不也给我们正本清源、归正人心的提醒?!@*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