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

受用的智语:纸纸家书只说墙 让他径寸有何妨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673
【字号】    
   标签: tags: , ,

“退一步海阔天空”劝勉人以“退让”的胸襟待人接物,世界会更宽阔,心境也会更开阔无忧。只是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当事人能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矛盾困境,就有待个人平时的修养了。我们来看三个和墙有关的历史名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怎样摆平墙界引起的纠纷呢?

纸纸家书只说墙  让渠径寸有何妨

明代舒芬(字国裳),在明朝正德十二年状元及第,任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舒芬丰神玉立,严格固守气节操守,白日端居毫无倦容,夜里则检讨自己的过错并自我责备。他学贯诸经,同时对天文、律历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周礼》方面更是精通,对于皇上有不符礼节的举措一定进言劝谏。他因为上谏几度受到责备、夺俸、廷杖,几近于死,也不改其气节,世称“忠孝状元”。

他在翰林院中任职的时候,儿子多次寄家书给他,告诉他邻人每年蚕食他们家的土地,现在又建造了一堵墙,墙基越过了地界。最初,舒芬看了儿子的来信后,也没答复,后来儿子一再来信讲这件事,终于,他提笔一挥,在儿子的信末加添自己的意见,回复道:

“纸纸家书只说墙,让渠(*他)径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

舒芬借用秦始皇,劝戒儿子:你封封家书牵肠挂肚只为了墙下寸土,让他一寸又何妨呢?毕竟人生易逝呀!

然而舒芬的年轻儿子收到父亲的信后,并没有共鸣。他念诵着父亲回信中的诗,越念越气,气老爸在朝为官,却懦弱无能!他一腔愤懑之情无处宣泄,就通通发泄在信上,恨恨地把信丢掉。

恰巧这信被邻人捡了回来。邻人一看就感受到舒芬高尚芬芳的品德,暗自惭愧,于是动手把自己建好的墙壁拆掉。这一来,两家人互相礼让,最终双方各取墙基的一半土地,彼此相安如旧。

普天之下皆王土  再过些儿也不妨

杨翥(音同住)字仲举,苏州地方的布衣,年少时失父,生活贫困,随着从军的兄长戍守武昌,在武昌教授学徒,维持生计。他为人端厚谦冲,孝顺母亲恭敬兄长,地方人士都对他的孝弟品行赞不绝口。他对人宽和仁恕,别人冒犯他,他也没放心上。

明朝内阁大臣杨士奇(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大功臣之一)还没有功名的时候,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生活困难。杨士奇来到武昌得到好心的杨翥的帮助。杨翥把自己教学的馆舍让给他教学,自己想办法另觅他处去教。

杨士奇心中很感念杨翥的贤德,当他发迹显贵后,就向朝廷荐举还是布衣的杨翥。明宣宗下诏让吏部考一考杨翥的实力,果然不错,就授予杨翥翰林院检讨一职。后来杨翥累升编修、修撰,并参与编修三朝实录,后来告老归乡。土木之变后,明景宗即位,那时杨翥年纪老大了,景宗让他在家中拜礼部右侍郎,第三年,进位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并加俸,杨翥回朝廷,不多久又归乡,朝廷给他带禄辞官退休。杨公德冠一时,受到郡邑上人士尊崇敬重。

《坚瓠集》的作者褚人获和杨翥是同郡人,他在集中记载了一则杨翥的让界诗。杨翥的邻家盖房舍,屋檐紧挨着边界。每逢下雨天屋檐上的雨水就滴落他家庭院。杨公心中没有把它当回事,然而他的家人屡有怨言。杨公劝慰说:“晴日多,雨日少。”邻居的房子有一小部分盖过界了,家人也闹心,杨公又说:“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可见杨公胸襟气度之大。

《明史》中记载,杨翥身居六卿时,仍然没有为自己建造房舍楼宇,住的还是借用的房舍;他有薄田半顷,收获的稻谷仅仅够一家人吃粥的份量。杨翥的冲淡无欲、朴素绝俗,襟度厚德为人敬仰。他死后,景帝很怀念他,召见他儿子子珒,授与苏州主簿一职。

四邻侵我我从伊  毕竟须思未有时

杨玢字靖夫,生活在唐末五代十国的时代。他在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前蜀仕途顺利,达到显职。蜀国覆灭后,他随同王衍归顺后唐,当时他已经年华老大了,获得了工部尚书的职位。退休后归返长安。当年旧居房舍有不少被邻里侵占了,家中的子弟打算向官府提告诉,将写好的状子给杨玢看。

杨玢就在状纸尾端批示道:“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禾黍正离离。”杨玢借景、借史付于诗中劝谕家中子弟:四方邻居侵占我的土地我随他去,静心想想人生苦短,能占得几时?不妨到前朝的含元殿[2]的残基上去望望吧,当年的富丽辉煌,如今却被一片繁盛茂密的秋草征服取代了。”他的子弟看了之后,也很受教,闭口不敢再提上官府告状一事。

本文的三个主人翁的退让襟度让人景仰,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一抹光辉,供我们借鉴。

注释:
[1]“杨玢”在一些笔记古籍中被误植为“扬玢”。据《旧五代史‧明宗纪一》所记“以伪蜀吏部尚书杨玢为给事中,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当以杨玢为正,而非讹传的扬玢。

[2]当年的含元殿在哪呢?它是唐代长安都城大明宫第一正殿,极其辉煌富丽,是为长安城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也是当初大唐帝国举行国家仪式和庆典的大殿。后来于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毁于战火,存世仅二百二十余年,如今只剩残存的“殿基柱础”。

资料来源:
《坚瓠六集‧让墙基》
《坚瓠三集》
《明史‧列传第四十》
明·杨循吉《吴邑志》(卷十·人物传四)
《明史‧列传第六十七》
杨文公《谈苑‧杨玢诗》

@*#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