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爱国主义的象征:华沙王宫城堡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吴约翰编译
西吉斯蒙德纪念柱(Sigismund’s Column)与波兰华沙王宫城堡(图右)(the Royal Castle)。几世纪以来,不同的建筑师把中世纪、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艺术与建筑风格融入城堡的设计之中。(Sergii Figurnyi/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5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漫步在波兰华沙旧城区,没多久就能看见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瓦萨(King Sigismund III Vasa,1566─1632年)矗立在高耸的纪念柱上,两旁有色彩缤纷的老建筑与粉红色外墙的王宫城堡。

华沙王宫城堡历经多次掠夺,夷为平地后数度重建,如今成为波兰爱国主义的象征。城堡融合了中世纪、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艺术建筑风格,展现波兰非凡的气度。

14世纪初,早在城堡成为王室住所以前,马佐夫舍公国(Duchy of Masovia)就在原址上盖了一栋木造城堡和塔楼。

1568年,国王西吉斯蒙德二世‧奥古斯都(King Sigismund II Augustus,1520─1572年)首先把宫廷设在城堡里,隔年1569年城堡也成为议会(Sejm)所在。1596年,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瓦萨把联邦与王权中心迁移至华沙,扩建城堡为五翼结构,如今日所见。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萨克森-韦廷王朝(the Saxon–Wettin dynasty)又增建一栋巴洛克风格的翼楼。

18世纪下半叶,波兰立陶宛联邦(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最后一任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古斯都‧波尼亚托夫斯基(Stanislaw II Augustus Poniatowski)委托德国德勒斯登建筑师约翰‧克里斯蒂安‧卡姆塞泽(Johann Christian Kammsetzer)、意大利建筑师多梅尼科‧梅里尼(Domenico Merlini),以及意大利画家马塞洛‧巴恰雷利(Marcello Bacciarelli),把室内设计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又称“斯坦尼斯瓦夫”风格(the Stanislavian style)。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令华沙和王宫城堡变成废墟。今日所见的城堡,是在后来费尽心力重建而成。虽然城堡重建委员会于1945年6月迅速成立,但当时的共产政权却禁止为缅怀逝去的波兰君主重建纪念碑。

1971年,波兰人民出钱(不是国家出钱)支付重建城堡的费用,把一些原始物件与建筑残骸都纳入重建范围。其中包括纳粹占领期间,那些由消防员、博物馆员工、文物修复师,以及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拯救、隐藏起来的珍贵文物。

城堡东立面采巴洛克风格设计,前方花园广阔面向维斯瓦河(the Vistula River)。(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大宴会厅(The Great Assembly Hall)

古典建筑师多梅尼科‧梅里尼(Domenico Merlini)和约翰‧克里斯蒂安‧卡姆塞泽(Johann Christian Kammsetzer)打造了一座明亮通风的大宴会厅。白色墙壁搭配镀金灰泥粉饰与金光闪闪的柱子,访客曾在此参加晚宴、舞会、音乐会、宫廷仪式等活动。艺术家耗时四年装饰大厅,以不同主题展示波兰的法律和国王的职责。例如,天花板壁画《浑沌消解》( The Disentanglement of Chaos)颂扬国王的改革让波兰在多年动乱后迎来稳定。

大宴会厅明亮通风。白色墙壁搭配镀金灰泥粉饰,以及金光闪闪的柱子,访客曾在此参加晚宴、舞会、音乐会、宫廷仪式等活动。(A. Ring/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王座室(The Throne Room)

由法国和意大利大师打造的王座室,室内色调以金色与深红色为主。五座大面水晶镜子映衬灰泥工艺、墙面饰板,以及罗马进口的大理石壁炉。意大利雕塑家安吉洛‧普契内利(Angelo Puccinelli)创作的古罗马统治者雕塑,传递智慧、正义、节制和勇气等美德。

来自法国里昂卡米尔伯农公司(Camille Bernon Ltd.)的刺绣师,在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古斯都的深红色王座华盖上,缝制波兰的国徽银色老鹰与银色装饰边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的银色老鹰消失不见,几年后只有一只老鹰出现在加拿大。刺绣师花了三个月时间,重现王座上的每只老鹰,材料来自原法国刺绣师。

王座室的空间色系以金色与深红色为主。五片大面水晶镜子映衬灰泥工艺、墙面饰板,以及罗马进口的大理石壁炉。(A. Ring/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来自法国里昂卡米尔伯农公司的刺绣师,在深红色王座华盖上缝制波兰的国徽银色老鹰。(Tomasz Szymanski/Shutterstock)

(The Royal Bedroom)

王室卧房的墙面装饰以奶油色花卉图案的丝绸壁纸,搭配镀金月桂枝造型的紫杉木镶板,衬托出一旁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的壁炉。一张过去国王白天当椅、晚上当床的鸭蛋绿土耳其风造型床(如画面中央)也重现在卧房里。意大利画家马塞洛‧巴恰雷利(Marcello Bacciarelli)的画作呈现《旧约圣经》场景。沙发和扶手椅上的绒绣图样呈现尚‧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寓言故事。

王室卧房的墙面装饰以奶油色花卉图案的丝绸壁纸,搭配镀金月桂枝造型的紫杉木镶板,衬托出一旁的卡拉拉大理石壁炉。过去国王白天当椅、晚上当床,呈鸭蛋绿的土耳其风造型床,经过复刻后重现。(A. Ring/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大理石厅(The Marble Room)

大理石厅是国家寓所的前厅。17世纪中叶,由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师乔瓦尼‧巴蒂斯塔‧吉斯莱尼(Giovanni Battista Gisleni)设计。18世纪末,巴洛克暨新古典主义建筑师雅库布‧丰塔纳(Jakub Fontana)又添加许多物品进来,例如,22幅波兰国王的肖像等。

大理石厅是国家寓所的前厅,17世纪中叶设计。18世纪末,巴洛克暨新古典主义建筑师雅库布‧丰塔纳又添加许多物品进来,例如,22幅波兰国王的肖像。(M. Bronarski/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卡纳莱托厅(The Canaletto Room)

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古斯都‧波尼亚托夫斯基(King Stanislaw II Augustus Poniatowski)委托卡纳莱托(Giovanni Antonio Canal )的侄子,即城市风景画家贝纳多‧贝洛托(Bernardo Belotto)绘制22幅华沙风景画。贝洛托经常在他的画作上署名“贝尔纳多‧德‧卡纳莱托”(Bernardo de Canaletto)。卡纳莱托厅挂有多幅贝洛托作品,由于细节描绘非常精确而于二战后当成重建华沙的参考。

卡纳莱托厅里挂有贝洛托22幅华沙风景画作,由于细节描绘非常精确而于二战后当成重建华沙的参考。(A. Ring/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参议院大厅(The Senatorial Hall)

波兰常设委员会(Poland’s Permanent Council)曾在参议院大厅举行会议。参议院大厅采“斯坦尼斯瓦夫”古典风格设计,优雅的白色与金色装饰搭配拼花木地板(parquet floor)。1791年,《五三宪法》(The 3rd May Constitution)在参议院大厅通过,是欧洲首部、全球第二部成文宪法。

参议院大厅采“斯坦尼斯瓦夫”古典风格设计,优雅的白色与金色装饰搭配拼花木地板。1791年,《五三宪法》在此通过,是欧洲首部、全球第二部成文宪法。(A. Ring/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骑士大厅(The Knights’ Hall)

骑士大厅里的艺术旨在荣耀国家,从描述波兰历史事件的画作到法国雕塑家安德烈-吉恩‧勒布伦(André-Jean Lebrun)创作的伟人半身像皆是。墙壁上缘檐口线板下有句出自维吉尔(Virgil)的史诗《艾尼亚斯纪》( Aeneid),翻译过来即是:“这里有一群为国家打战而受伤的军人;有一群虽承受生命痛苦却保持纯洁的神职人员;有一群不曾贬损阿波罗的优秀诗人;有一群藉艺术创作来美化人生的人;还有一群赢得人心流芳百世的人”。

骑士大厅里的艺术旨在荣耀国家波兰。包括描述历史事件的画作与伟人的半身雕像。(A. Ring/Royal Castle in Warsaw提供)

想了解更多有关华沙王宫城堡的信息,请造访网站 Zamek-Krolewski.pl

原文:A Symbol of Polish Patriotism: The Royal Castle in Warsaw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和工艺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出美和传统价值观。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发声,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