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画家丘奇的成名作:尼加拉大瀑布

19世纪风景画家以天堂般的光芒描绘大自然的宝藏
YVONNE MARCOTTE撰文/吴约翰编译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的作品《从美国看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 From the American Side)(局部),1867年创作。画布、油彩;101英寸×89英寸。苏格兰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Edinburgh, Scotland)。(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829
【字号】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就像其他哈德逊河画派(the Hudson River School)风景画家一样,喜欢描绘多数人从未亲眼见过的美国荒野景观。丘奇非常注重细节,以致于他的画作令当时的社会非常着迷。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肖像照》,1826年布雷迪‧汉迪(Brady-Handy)拍摄。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公有领域)

他强调光在大自然景观中是多么的生动活泼。这种对光的呈现方式在他创作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时展露无遗。他经常造访瀑布,感受滂沱的水流如何翻过悬崖峭壁,然后倾泻而下注入水潭的壮观景象。

丘奇造访大瀑布期间绘制了许多油彩素描和图画习作,包括根据棕褐色老照片描绘的习作。艺术颠峰之作是两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1867年的作品《从美国看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 From the American Side)和1857年的《尼加拉》(Niagara),或称《从加拿大看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 From the Canadian Side)。

尼加拉大瀑布由尼加拉峡谷(the Niagara Gorge)南端三个令人惊叹的瀑布群组成,由大到小分别是马蹄瀑布、美国瀑布和较小的新娘面纱瀑布(Horseshoe, American and Bridal Veil),横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据说“尼加拉”(niagara)一词源自印地安易洛魁语(Iroquois),名副其实的“雷鸣般之水”(thundering water)。

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

丘奇在1856至1858年间绘制了许多大瀑布的素描和图画习作。他把这些习作应用在1866年纽约艺术代理人迈克尔‧诺德勒(Michael Knoedler)委托他绘制的《美国瀑布》。这幅画先后在纽约市与伦敦展出,造成轰动。

为了让观众体会瀑布的规模有多巨大,丘奇在一块长8 1/2英尺、宽7 1/2英尺的大型画布上作画,这是他最大的作品尺寸。画面中有一个小如斑点的人物站在岩石边观看瀑布,滚滚水流夹带澎湃能量倾泻而下。小人物赋予瀑布一种规模感,一种观画者可以尽情欣赏的意涵。从这个视角看瀑布,既震撼人心又令人敬畏。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的作品《从美国看尼加拉大瀑布》(局部),1867年创作。左下角可见有人从露出的岩石边往外看。画布、油彩;101英寸×89英寸。苏格兰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公有领域)

瀑布的曲线横跨整张画布。左边前景的画面充满细节;右边的瀑布笼罩在薄雾水汽中。根据艺术故事网站(The Art Story)的说法,画家希望我们能如同“亲临现场般,听见波涛汹涌的水流声,感受瀑布溅起的水雾。此外,远处的地平线起到聚焦目光在奔腾水流的作用”。

悬崖顶墨绿色的树丛分散了湍流不息的水流。由于翻腾的瀑布汇聚了所有的目光,夹带阳光的云层只得退居幕后。画面底部蓝色的水潭非常引人注目。瀑布脚下水雾缭绕,而画面中央更是密布着团团的水雾。

画面右下角出现一道彩虹,当水花不断溅起时几乎将岩石遮档。整幅画让观画者感受到壮阔无比的水景。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的作品《从美国看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 From the American Side),1867年创作。画布、油彩;101英寸×89英寸。苏格兰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Edinburgh, Scotland)。(公有领域)

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

丘奇在1857年的画作《尼加拉》描绘的是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瀑布绝大部分位于加拿大,但仍横跨两国边界。马蹄瀑布是尼加拉三个瀑布中最大的一个,也是画家首幅大型瀑布作品。

这幅画作曾在曼哈顿某漆黑画廊(a darkened Manhattan gallery)展覧,在那只有这幅画有打光照明,展出两周就创下超过10万人次观赏。十年后,这幅作品在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Exposition Universelle in Paris)上获得银奖,奠定丘奇在国际上的声誉,成为杰出的美国风景画家。

画作以宽度为高度两倍的画布呈现全景,画布宽7英尺7英寸。水平的画作令观画者感受瀑布的无限延伸。

观画者应该也会感受到愈靠近瀑布悬崖边缘愈危险。这个角度是从加拿大岸边一块突出的巨大岩石层桌岩(Table Rock)看过去。

天色阴沉乌云笼罩,仿佛暴风雨即将来袭。水流奔腾汹涌搭配天空暴风雨前的景象和声响,加剧瀑布给人的巨大敬畏感。一道水白色的彩虹划过渐暗的天空与湍急的水流。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的作品《尼加拉》,也叫《从加拿大看尼加拉大瀑布》,1857年创作,画布、油彩;40英寸×90 1/2英寸。科科伦艺术馆收藏(Corcoran Collection)。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 D.C)(公有领域)

画面右上角的地平线上有许多建筑物;左上角矗立着龟塔(Terrapin Tower),平台上站着一个微小的人物,这个比例再次呈现人类在如此巨大、令人敬畏的自然环境里是多么的渺小。

丘奇累积大量瀑布习作后,以出色的写实手法描绘雾气和湍急水流等效果,作品公认是一项技术成就。他把扰动的水流画得活灵活现,知道何时沉降与落下力量的大小。艺术史学家大卫‧亨廷顿(David C. Huntington)表示,在这幅瀑布画中,画家捕捉到尼加拉的“灵魂”和“精神”。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的作品《马蹄瀑布习作》(Study of Horseshoe Falls),1858年创作。以油彩绘制于画纸后裱贴在画布上;11 7/10英寸×17 1/2英寸。纽约奥拉纳国家历史遗址(Olana State Historic Site, in New York)。(公有领域)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The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在网站上介绍丘奇造访瀑布时绘制的习作,以及他是如何掌握对自然水体的描绘:

“丘奇展现他描绘水体快速流动的高超技巧。评论者早期钦佩丘奇的雄心壮志,却批评他不会画水,促使画家于1856年动身前往尼加拉大瀑布研究流动的水,为绘制《尼加拉》做准备。最终证明他技艺精湛。”

自然的反思

尼加拉大瀑布是丘奇诠释光与水如何交互作用的最佳典范。他观察、研究并记录雾气茫茫的早晨,树木和水等以什么样的模糊形象呈现。历史学家将这种风格称为“透光主义”(或“光亮主义”)(Luminism)。艺术学者兼策展人约翰‧鲍尔(John I.H. Bauer)首次于1954年阐述“透光主义”是描写大自然的风景跟海景时,以透光(发光)的方式描绘所有的自然光。

丘奇受早期美国作家影响,尤其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根据爱默生的说法,自然光让世界变得“透明”,因此“更高法则(神)之光”(light of higher laws)可照耀大自然。正如艺术故事网站上所描述的,哈德逊河画派的画家希望呈现“充满神圣光芒的大自然”。

自然现象有充满光的灵性一面,如同人类蕴含灵光一般。丘奇描绘大自然中看不见但重要的一面。他视大自然为上帝的礼物,还向我们展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其实只是浩瀚造物中的一粒微尘。

丘奇的画作唤起人类对壮丽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思。他以个人的观察绘制自然界常被忽略的部分,例如阳光、月光、云彩和薄雾,帮助我们看到自然之美。丘奇运用油彩颜料像画水彩画般稀释颜料的稠度,创造出天空因辐射光照亮的效果。他对色彩的运用精准,作品表面看不出艺术创作过程留下的笔触。如果作品是白天的场景,那么阳光就是一抹黄;如果是晚上,月光呈水白色,夜景看似剪影。

丘奇绘制尼加拉大瀑布将我们的思想和心灵提升到更高境界,如同当年他采用大型的画布描绘壮观的瀑布景观,让观画者沉浸在优雅的光线、水汽薄雾缭绕和气势磅礡的水流等大自然的奇景之中。

当我们对丘奇描绘的大自然宝藏进行反思时,也许会看到他所看到的:尼加拉大瀑布的存在充满光、爱和创造的活力。丘奇的作品鼓励我们暂时摆脱物质的追求,好好欣赏上帝为人类创造的一切。

原文:Frederic Edwin Church Captures the Pounding Presence of Niagara Falls

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