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最早指神童?什么时候成了“女儿”的代称

文/宋宝蓝
刀笔吏王某每得到一笔不义之财,就会发生一件意外之事,将钱财消耗一空。(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16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如果您听说谁家刚刚诞生了一个“千金”,当即知道这家的新生婴儿是个女孩。说起千金的话题,这里边还有不少趣闻,不仅指货币,也曾指男孩,那什么时候专称发生了改变?

货币千金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随即着手统一货币,将黄金称为上品货币,名称为“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铜钱称下币。“秦以一镒为一金”,千镒即千金。

到了汉朝时期,货币变革,将一斤黄铜称为“一金”,价值万钱。《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即汉王出价千金、封邑万户悬赏项羽的人头。

在文化的演变中,“千金”融入了贵重、珍贵的意思。比如一饭千金、一诺千金等等。

那么作为货币的千金,从什么时候开始指代人了呢?

千金神童

根据《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朏幼聪慧,父亲谢庄器之,常置左右”,南朝谢朏小时候聪慧过人,十岁就能吟诗工文,他的父亲谢庄(421年—466年)很爱这个孩子,常常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他。

有一次,谢庄带着儿子谢朏去土山游玩,看着眼前的美景,让儿子即兴作一篇诗赋。谢朏胸有成竹,拿起笔来一气呵成。他不仅完美地写出了诗赋,而且用词考究,很有文采。

琅琊王景文(即王彧)看过之后,由衷地赞叹说:“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意思是谢庄啊,你的这个儿子真是神童,以后一定会特别显达的。听到琅琊王的赞美,谢庄很欣慰,抚摸着谢朏的后背说:“真吾家千金。”和人们今天说“真是我家的宝贝儿子”是一样的意思。

谢家出了一个神童,谢朏的名气一时风头无两。就连宋孝武帝也听说了谢朏,于是在姑苏游玩时,便想考考这个神童,特别下令谢庄带着谢朏一起伴驾出游。

谢朏见到宋孝武帝还没缓过神儿来,立即接到了一个任务,天子命他作一篇《洞井赞》。谢朏就坐在天子面前,轻松地作完了一篇。宋孝武帝御览后,欢喜地拍手称赞:“孩子虽小,却是奇童。”

谢朏天资聪颖,自幼扬名天下,但并没有成为“伤仲永”式的悲剧人物,后来他不仅出仕为官,官至尚书令、司徒,而且文学造诣深厚,堪称一代文豪。因为谢父的一句话“真吾家千金”,人们便用“千金”代指聪慧的男孩这个用法到了元朝时才发生了变化。

千金小姐

元朝时期盛行元杂剧。在戏曲《薛仁贵荣归故里》里,第一次出现了将“千金”与女子联系在一起。

这出戏曲的作者张国宾写到:“小姐也,我则是个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宦官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戏文里以“千金小姐”代指身份尊贵的官宦之女。从此以后,在明清流行的话本小说中,以“千金”代指豪门世家女儿的用法便固定了下来。

关于千金小姐,另有一说和伍子胥有关。据说,在明朝戏曲(昆曲)《浣纱记》和《吴越春秋》中则记载了“千金小姐”的另一个版本。说的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本是楚国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建的老师。后来,太子建遭到奸人费无忌诬陷,正直的伍奢受到牵连。在费无忌的挑唆下,楚平王下令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而伍子胥出逃,准备投奔到别国。

伍子胥
《圣君贤臣全身像》伍子胥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伍子胥在逃难途中,由于饥困交加,曾向一位浣纱女乞讨。浣纱女心生怜悯,慷慨赠予他饭食。伍子胥饱餐了一顿,临走前允诺浣纱女日后必当报答,同时也希望女子能保守秘密,不要让让楚军知道他的行踪。

这位浣纱女子叹了一口气,说:我和母亲独居了30年,坚守自身的坚贞清白,怎么能够赠送饭食给男子,做这种不合礼仪的事,实在令我难受,你快走吧!伍子胥离开后,回头看浣纱女已经跳入溧水(另一说为楚军至,浣纱女恐受辱,便抱石沉江而死)。看着眼前的一幕,伍子胥心里悲痛交加,他咬破手指在石头上写下:“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中记载了浣纱女舍身救伍子胥的故事。(柚子/大纪元)

时光飞逝,转眼伍子胥成了吴国国相,率领大军攻打楚国,为含冤而死的父兄报仇雪恨。大仇得报后,伍子胥来到浣纱女自尽的地方,向河中投下了千金,报答浣纱女的一饭之恩。伍子胥将一诺千金,一饭千金演绎到了极致。这就是“千金小姐”的来历。从此无人再来撼动“千金小姐”的地位,并且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