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知】他的孝义感动万物 忠烈触动武则天平息冤案

作者:怀忍忍
孝义忠烈感动天地万物。(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424
【字号】    
   标签: tags: , ,

他为人孝义,感动天地,连干荒的居处都冒出泉水来。他为官忠烈,以坚贞又奇特的义行卫主(唐睿宗)、表忠诚,让武则天感动,及时平息了一场冤狱。

安金藏是唐代人士,原籍京兆长安,为人孝义忠烈。他非常孝顺,神龙初年母亲去世,他葬母于都城南阙口的北郊,自己在墓旁结庐守孝,并亲自修建了石墓和石塔,日夜不停地工作。原本那地方非常干燥,受到安金藏孝行的感召,突然在他的草庐旁涌出一道泉水,而且李树在严冬时开花,犬和鹿也都到那里嬉戏。

当时本道使卢怀慎(历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右御史台中丞、宰相)听闻安金藏的孝行和感应,向朝廷报告,并赐旌旗表彰他的孝行。在景云年间,安金藏多次晋升,成为右武卫中郎将。玄宗即位后,追思安金藏的忠节,下诏赞扬他的功绩,擢升为右骁卫将军,并命史官将他的事迹写入史书。

唐睿宗时,安金藏是太常乐工(掌宗庙礼仪的乐工),他有一件忠心护主的义行被载入史册。那是发生在武则天临朝的时候。

当时皇帝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皇太子则被降为皇孙。从此,李旦成为了武氏诸王以及酷吏的攻击目标,开始了艰难的皇嗣生涯。一次,少府监裴匪躬和内侍范云仙因为私下谒见李旦,被武则天知道了而被腰斩。武则天又剥夺了李旦接见公卿百官的权力。从此之后,自公卿以下都无法见到皇嗣李旦,唯有安金藏等东宫的属员可以留在他左右随侍。

后来,武承嗣(武则天异母兄之子)非分妄想夺取太子位。李旦受谗言诬告图谋反叛。武后命令御史中丞来俊臣查问出真相。酷吏来俊臣将平日在皇嗣左右的侍者都拘捕到案,对他们重刑拷打,再三迫令供认。这些随侍者在酷刑加身之下,身心崩溃,承受不住了,全打算承认妄加于己的罪状,其中唯独安金藏一人坚持真相,一句诬陷皇嗣李旦的话也没有。他大声对来俊臣呼喊说:“大人若不相信金藏之言,请剖开我的心腹,以明白皇嗣绝无反叛的意图。”说着,他拔出佩刀,自行刺向胸腹,他的脏腑流出体外,鲜血流了一地,最终气绝而扑倒。

武则天听闻此事,让人把他用轿子抬进宫中,派遣医生医治他,将五脏六腑重新安回体内,用桑白皮缝合伤口,敷上药物。经过了一夜,安金藏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武则天前来临视,感叹道:“我的儿子无法自明,不如你的忠诚。”于是命令来俊臣停止调查,皇嗣睿宗也因此免于难。当时,朝廷的士大夫们推崇安金藏的忠诚,都自认为难以比拟。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特地封赐安金藏为代国公,并在泰山和华山两碑石上刻上他的名字。安金藏以高寿走完人生旅程,配飨睿宗庙廷。大历年中,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忠”。他的儿子安承恩得到父荫为庐州长史。中和年中,又擢升其远孙敬则为太子右谕德[1]。

注[1]右谕德: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始置太子右谕德一人,职位相当于常侍。《旧唐书·职官志三》:右谕德1人(正四品下)。@*#

资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

─点阅【天道有知】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