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端午节风俗 吃什么养生?

作者:容乃加
在缤纷的端午节俗中,怎样重视饮食养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2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很多,端午节的饮食除了人人熟知的粽子和雄黄酒以外,也讲食疗养生、增强运势。端午节的养生餐吃些什么呢?

端午节食俗 吃“五红”

一些地方端午节的菜色带有“五”字以应“重五”(五月五日)之“五”,同时符合阴阳五行相生的特色。端午节处于仲夏的开端,从四时节气养生来说,中医有夏季养心的说法,心色赤,红色食物入心,当令新鲜的红色菜富含有铁质可补血、养心,所以黄历五月吃红色食物正当时。民间流传的端午吃“五红”正是符合了五行养生的智慧。

南方的老城市如扬州、南京以前就讲究“五红餐”,实际上没有定式,只是要符合当令食物、食材本色是红的条件,也说变通作法,经过料理后是红色的。

常见的是五红餐是“苋菜、虾、红油咸鸭蛋、烤鸭、雄黄酒”。西瓜则是盛夏当令水果。

【红苋菜】
红苋菜是代表性的一道“长寿菜”。苋菜盛产于夏季又称做长寿菜,因营养价值高,铁质比菠菜多一倍以上,红苋菜的含铁质更多,能补血气。蒜头炒苋菜是许多人记忆中的端午节家乡味。

红苋菜营养密度高,铁质是蔬菜中含量最多的。(Shutterstock)
红苋菜营养密度高,其中铁质是蔬菜中含量最多的。(Shutterstock)

同时苋菜也是治疗虫毒的药。《本草纲目》记载:苋菜“并主蛇、虫、虺、蝮伤,捣汁,或为末服。”就说被虫、蛇咬伤可以苋菜捣汁涂敷,或服用粉末。若是漆疮搔痒,可用苋菜煎汤洗患处。可见红苋菜的特色不仅补血,也适合黄历五月驱毒之用。但是《本草纲目》记载,苋菜禁忌与韭、薤、鳖等一同食用。

【虾】
虾是优质蛋白质的一种来源,脂肪含量低,且具有丰富营养,最知名的养分就是虾青素。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非常优越,对于抗发炎、防癌、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免疫力、抗肥胖、保养皮肤等都有帮助。虾的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比家畜肉来得更高,有助于造血和维护红血球输血功能。另外,虾类当中也有微量的矿物质牛磺酸,有助于提振精神。这样看来,虾的确是在炎炎夏日中保护心脏血管、保持好精神的良好食物。

但是虾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所以吃多了容易引起痛风、慢性肾脏病、高血脂症,有海鲜食物过敏症的人也要留意。

【红油咸鸭蛋】

南北朝时代的《齐民要术》就教导人怎样泡制咸鸭蛋。可见中国食用咸鸭蛋的饮食文化传承久远。中医认为,咸鸭蛋清肺火、降阴火的功能比未腌制的鸭蛋更胜一筹。咸鸭蛋滋阴养血、补虚劳,还可治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咸蛋黄油有明目养眼的功效。

红油咸鸭蛋具有排毒、解毒的功能,可以去痧消暑、驱瘟解毒,避免褥夏的疾病。是夏日食补与食疗佳品。

【烤鸭】
《本草纲目》记载,弘景曰︰“黄雌鸭为补最胜。”但是李时珍说鸭尾巴不能吃。

烤鸭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素。蛋白质含量比率远高于其它畜肉,而且烤鸭中的氨基酸几乎全部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不过肥胖、动脉硬化、慢性肠炎等症状的人应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

【西瓜】
西瓜性寒、味甘,适合夏天食用,能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因为水分含量多,吃西瓜还能利小便、降血压。红西瓜富含茄红素,对改善血管功能、降低中风风险有功效,也可减少胆坏固醇的威胁。西瓜红肉和西瓜皮之间的部位,维生素C含量最高。

西瓜雕刻的牡丹花。(杨婕/大纪元)

在传统中医学上,西瓜又有“天然白虎汤”之称,能用来缓解发炎性的发烧;中暑后吃西瓜,则有退热降温的功效。但是西瓜性质生冷,怕冷体质、肠胃虚寒溃疡、肾功能不健全、血糖值高、手术后的人要禁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

空腹不宜吃西瓜,傍晚以后也不宜吃西瓜,台湾有句俗话,说“暗头仔吃西瓜,半暝仔反症!”真有道理!从中医阴阳理论来解释,傍晚之后人体阳气渐渐转阴,这时吃西瓜,尤其是冰透的西瓜,肠胃虚弱的人可能耐受不了,半夜会出现筋骨酸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所以端午时节吃西瓜清凉消暑,但是,也要节制食量。另外,糖尿病的人不宜喝西瓜汁,血糖值容易爆表。

端午“十二红”

“五红”是一般家庭的端午餐,如果是聚会饮宴,有的家庭就将“五红”增加到“十二红”,以十二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吉祥一整年。“十二红”并没有定式,同样是要当令的、红色食材的料理,常见的有当令新鲜“四蔬果”:樱桃、红萝卜、西瓜、黄瓜(不红但是当令);“四碟”:大虾、火腿片、肴蹄、红心咸蛋;“四菜”:红烧黄鱼、红烧鳝鱼、红烧鹅,还有红豆粽子等。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保持人与天地之间的谐和关系,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