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逃生记(8) 初识地狱——规矩

作者:叶光
北京逃生记(夏琼芬/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129
【字号】    
   标签: tags: , ,

规矩

迷迷糊糊中,哗啦哗啦的声响把我吵醒。睁眼的瞬间,还以为在家呢。梦境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那瞬间的失落,让我潸然泪下。

天刚亮,一个犯人的背影出了牢。

很冷,头沉,发烧了,祸不单行。四处搜寻不见小龙,我翻出身下一床棉被盖上,被子的霉味儿、汗酸味儿刺鼻。当年下乡也没吃这么大的苦啊。继续睡吧,在这里,睡觉做梦还是一大寄托。

一阵持续的铃声把我惊醒,睁眼那一瞬又是极其失落!

出了一身汗,感到好些了。我坐着不知所措,见小龙从地上侧身拔了起来,他睡到地上去了,我真过意不去。

小龙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小声说:“怎么样?‘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看不出他还有这雅兴,吟颂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那是李煜亡国后在软禁中写的——梦里还当皇帝,醒来是囚徒。我勉强笑了笑:“人家李煜住啥条件?”

“嘘——”小龙指了一下头板儿的老大。

我一看,老大还躺着呢。

他见我发烧了,又找出一身长裤、长衫。裤子前边的两个裤襻上各有一巴掌长的短绳,系在一起就是腰带。

看守所里不能有超过一尺的绳子,怕自杀,所以都是这样的腰带。

小龙对我这么好,我对他却只有感谢——没有感激,对审我的小王、押送我的司机小谢,却充满了感激——没有切身体会,是很难理解这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的。

天太热,大清早都不凉快。除了我发烧穿长衣、长裤,大家还是只穿一点式。

老大过来上厕所,老六把卫生纸扯开,折成三折,整齐放在隔台儿上。

臭气冲天,水管一直冲着也不行,这比猪圈能强多少啊?我本能地捂住了鼻子,我胳膊被拽了一下,回头一看,是昨儿给我做笔录的“居士”。他指了指老大,我会意地放下手,学着大家自然地闻臭味儿,以免冒犯了老大。

“兰哥,那个新来的老美发烧了,让他坐我那儿行吗?”小龙向牢头请示。

老大沉吟了一会儿,说:“让他靠被垛吧,你照顾着点儿。”

“谢大哥!”小龙向我一招手。

我赶紧学:“谢大哥!”简直入黑道了。

挤好牙膏,漱口水倒好,捧着毛巾端着香皂,老六侍候着牢头洗漱,简直是帝王的派头。

老大洗漱完毕,对着本里的一张锡纸梳头,烟盒里的锡纸成了镜子。看来镜子也是违禁品,玻璃也能用来自杀。老大梳完头,老六递上皮凉鞋——这违禁品是筒道长的仪仗。

老大走到铁门前,对筒道大嚷:“杜哥,开门!”

“各号儿开电视!各号儿开电视!”后墙的大喇叭突然响了。

“操!差一步!”老大骂着回了茅台。

有人开了电视,大家面向电视站成了三列,开始了看守所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电视播放升旗仪式,犯人跟着唱国歌——乱七八糟,走调的不说,竟有人编词儿搞笑,简直是起哄。

一曲奏罢关了电视,我回身想解手,老大把烟头扔到了便池眼儿里,“嗤”地一声。我刚想跨过隔台,一个犯人迅速蹿了过去,迅速掏出了烟头,然后装作没事儿一样,拿了块脏布擦地。

我一脚刚跨过隔台儿,胳膊就被抓住了。“居士”小声说:“等老大走了,按顺序来!”

牢头一走,号儿里气氛马上缓和了。一个瘦高个儿溜溜达达去解手,看来他是二哥。

“嘿!‘河马’,别了,你真长痱毒了!”一个犯人大声说。

马上有人笑起来,看来笑的人,是看到昨晚“砸板”那一幕的。

“自己咒自己,活该!”

解手的二哥问:“谁这么大头?自我诅咒?”

马上有人把昨天那一幕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哄堂大笑。

小龙讲,这号儿的“学习号儿”[2]是韩哥,别的监号儿的学习号儿是老大,韩哥是二哥,因为这号儿的老大兰哥是“筒道长”,管着全通道十四个牢房的牢头。

监牢都是靠流氓管号儿,牢头都是管教指定的,一般都是家里给管教塞了钱的大流氓。兰哥是一个黑社会的头,他在号儿里,大家都不怎么敢说话。别的号儿也都那么恐怖,没事就走板儿解闷。韩哥管的很松,当然不守规矩也照样走板儿!

一股臭味传来,我习惯性地捂鼻子,手马上又撤回来。

“不那么臭了吧?”小龙问。

这臭味儿确实比刚才淡多了。

小龙说:老大吃的最好,经常在外边混着吃“班长饭”[3],所以他拉的屎最臭。韩哥在号儿里吃的最好的,那也比兰哥差很多,所以臭味儿小。没钱的犯人,整天吃馒头菜汤,拉屎真没什么味儿,特别是时间长的。

真是大开眼界,从拉屎的气味儿竟能判断这个犯人的地位!

韩哥大解完,从后排开始,依次“放茅”。看守所称解手为放茅。大茅两天一次,严格控制的,只有二板儿[4]韩哥例外。小茅也是定时的。

小龙向韩哥给我要牙刷、毛巾,理由是我已经写明信片了。

韩哥从前边的墙凹进去的暖气处找出了新毛巾和牙刷,我赶忙叫道:“谢韩哥!”

海淀看守所东区的筒道分五类,第一类是女筒,即一筒、二筒,关押女犯;后面是第二类拘留筒,关押小拘留十五天的;往后第三类刑拘筒,刑事拘留的关押地;再往后是第四类逮捕筒,是刑拘后进入检察院逮捕程序的;最后边儿就是第五类:大刑筒,十三筒、十四筒,判刑的都在那儿等着下圈儿[5]。一般犯人要随着案情从前往后调,但是前边关不下了,也有直接塞后边的,像我就直接进了逮捕筒。

逮捕筒的人,预审阶段都过了,直接跟检察院、法院打交道,经验很多。犯人们前途未卜的时候,一般从别人的判决结果上找自己,这样比看法律条文还准,因为中国的法律伸缩性太大、政策老变,从法条上只能判断个大范围而已。小龙建议我多听多看,大家的经验教训,都是很好的借鉴。

韩哥享用完豆奶粉加饼干的早餐——号儿里只有他有这个资格,在地上溜溜达达。忽然问我:“老美,发烧了?”

“啊,还行。”

“刚来就受不了了?老六,给他教教规矩。”

老六操着山东味儿,像说快书一样:

馒头一点儿,菜汤小碗儿。
睡觉立板儿,水洗屁眼儿。
抽烟搓撚儿,鞋底洗脸儿。
要想翻板儿,打断腰眼儿![6]

大家都笑了。我基本能听懂,核心意思就是——整你没商量!(待续)

[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被匪徒劫持后,在绝望和恐惧中对匪徒给予的小恩小惠,会产生感激、依赖乃至认同的心理,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持案中显着表现出来而得名。这是人在恐惧和绝望中的一种变态情绪。其实中国大陆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长期在中共高压统治下,被中共揪斗整治,对中共给予的平反会深存感激,误认为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2] 学习号儿:字面意思是监号儿里领着犯人学习改造的犯人,实际就是牢头狱霸。
[3] 班长饭:看守所、戒毒所给警察吃的饭。
[4] 二板儿:监室里的副牢头,睡觉排在头板儿牢头的旁边,故称二板儿。
[5] 下圈儿:去劳教所或监狱服刑。圈儿,音:劝儿,牲口围栏。
[6] 立板儿:侧身挤着睡;搓撚儿:搓火,用棉花做的撚子搓着了火点烟;翻板儿:不服牢头管。

本文由博大出版社 http://broadpressinc.com 授权转载

点阅【北京逃生记】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杨丽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洗手间里,我在洗脸池前磨磨蹭蹭,忽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镜子里,一个戴黑墨镜的在向我微笑!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方明,这儿没监控。”这熟悉的声音让我心惊肉跳!他摘下了墨镜——My God!是他!
  • 在医院见到了杜红,也看到了她那位一直昏睡的将成为植物人的男朋友,我真是无话可说了。这个刚毕业的法律研究生,不谙世道,跟预审死磕,结果被一手遮天的小预审整得被律师所解聘、男朋友被打成重伤。我塞给她一万元——杯水车薪,在这昂贵的医院里支撑不了几天。这钱还是我向母亲借的,我目前在国内的现金,为还人情债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 徐队一愣:“说点儿‘人话’你听不懂啦?非得让我说‘黑话’是不是?方明,收拾东西!”我终于听到了这句久久企盼的“自由令”——坐牢四个月,我就听不懂“人话”了?非得用“地狱的语言”翻译一下!我已经成了标准化的大陆囚徒了!
  • 忽然牢门口铃铃作响——徐队拿着钥匙当铃铛晃。“又讲课呢,方明?”他说着开了锁,装模作样地说:“放学了,你走吧。”这是著名小说《最后一课》里的最后一句话,他用的也是小说中那老师悲凉无奈的语气。又开玩笑了。我马上改为笑脸迎了过去,“徐队,又提谁呀?”
  • 原来脍炙人口的“谚语”竟是半个世纪的骗局!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大河的水是小河流汇过去的!人民富足了,国家才富强,西方民主社会就是这样;而中共颠倒是非的“谚语”竟能骗了几代大陆人——一味压榨、搜刮人民,红产阶级打着国家的名义中饱私囊,给嗷嗷待哺的人民剔出点牙缝里的剩饭,这就是党的温暖。
  • “十万搞定!后来都是预审教我的口供、教我的逃跑路线。他是让我举报一个‘专门转移朝鲜人出境的团伙’,其实就是一个韩国大饭馆。预审给我换了身好衣服,明着安排我去求那儿的韩国老板帮我偷渡,让我给老板打个欠条,然后他们好去抓那个老板,逮个现行。他们四个人在大门外守着,两个在里边吃饭,我装着找老板,从后边儿的厕所窗户跑了。”
  • 不到二平米(平方公尺)的厕所焕然一新——这就是布什总统给老江打电话,给我们争来的“人权”!只是铺镶了磁砖,安了可以洗凉水澡的淋浴,换了个四十W的灯而已。没几个月,七处就要搬到昌平了,临走还费钱干这个——“厕所人权秀”!这足以让老江给布什回话时吹得天花乱坠了。
  • 小周可以选择别的抗争方式,可以低低头出去,去宣扬他的FLP “公平——逻辑——证实”的理念,可这个昔日的基督徒,把《启示录》铭刻在心,选择了一条殉道的路——不,他抗争了,曾经从死神的魔掌中苏醒过来了,是那个男大夫,硬把他推向了殉道的路——撒旦!不折不扣的撒旦!
  • “反基督,也是预言文化中常用的一个比喻,比喻敌对基督一样的善的信仰。现在党的元首姓‘江’——六划;他的权杖——共产党的‘共’——六划;专门迫害信仰的机构——六一○公室,这就是六六六。”心里还在疑惑,还真没有比这解释更贴切的了。我又问:“《启示录》还预言啥了?”
  • 大家正无聊,小周向我提了个非常抽象的问题:“方哥,判断问题的时候,你们教过思路的顺序没有?就是看问题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怎么看?”“全面看呗,能历史地看最好。”小冯说:“看事实呗!”小周一笑,说:“小冯,如果谁上来就让你‘看事实、看事实’,很可能他在骗你呢!你看了‘事实’,被骗了还不知道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