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大师雨果‧凡‧德‧古斯笔下的情感张力

近期在柏林国立博物馆画廊推出展览“雨果‧凡‧德‧古斯:幸福与痛苦之间”(Hugo van der Goes: Between Bliss and Pain),收集了大量雨果‧凡‧德‧古斯于540年前留下的绘画和素描作品。展出作品相当稀有,其中许多是超大幅的作品。
凡‧德‧古斯是荷兰15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一位画家,尤以色彩鲜艳、高度逼真、富有表现力与情感的巨型祭坛画而著称。
目前对凡‧德‧古斯的生平所知甚少。他的作品明显受到了布鲁塞尔大师罗希尔‧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影响。范德魏登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凡‧德‧古斯可能曾经在他的工作室担任学徒。这次展览中也包含了一幅范德魏登的重要作品《米德尔堡祭坛画》(Middelburg Altarpiece),这幅三联画也是柏林画廊的馆藏之一。这件作品的构图将圣母马利亚和耶稣安排在正中央,其他人物围绕在其周围。这样的安排方式在当时成为典范,在凡‧德‧古斯的祭坛画《耶稣诞生图》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手法。

1467年时,凡‧德‧古斯已经是根特市(Ghent)独当一面的大师了,除了替民间赞助人和勃艮第宫廷(the Burgundian court)作画,也接受民间庆典和官方游行的委托。到了1470年代中叶,他毅然离开了成功的世俗事业,进入布鲁塞尔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工作。在那里他以居士的身份继续创作,许多著名的收藏家,像是奥匈帝国国王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欧根(Archduke Maximilian)也收藏了许多他的抢手作品。现今留存下的凡‧德‧古斯作品大多源自于这段时期。
这场展览中有许多是国外出借的作品,包含亲笔签名的作品、佚失作品的副本,以及许多受到他影响的艺术家作品。当然,展览最重要的亮点还是12幅凡‧德‧古斯的作品,另外还有两幅画作也咸认是出自于他之手。
《蒙福尔特祭坛画》(Monforte Altar)

柏林画廊收藏了两件凡‧德‧古斯的经典作品,在过去12年里对这两幅画进行了大量修复。其中一件是《蒙福尔特祭坛画》,这是凡‧德‧古斯在根特尚未进入修道院之前非常罕见的作品(事实上,这幅是现今仅存最早的凡‧德‧古斯作品)。从这件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当时就已经精确地掌握了媒材运用的技巧,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
《蒙福尔特祭坛画》最初是一幅大型的三联画,然而现今只有中央的面板被切下而留存了下来。这幅画以相当动人、发人深省的方式描绘了东方三博士的朝拜。这是现存最重要的凡‧德‧古斯作品。马利亚坐在前面的石头上,这里曾是一座纪念建筑,现已成为废墟。她凝视着抱在膝上的圣婴,此时三位带着礼物的博士前来向他们致敬。
耶稣并没有没有向三博士致意,他的目光朝向观众,将观画者带入场景之中。凡‧德‧古斯非常高超地使用了光影效果,以鲜明、微妙变化的色彩描绘三位博士华丽的衣服和配件。在博物馆的出版物《Gemäldegalerie: 200 Masterpieces of European Painting》中评论凡‧德‧古斯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庄严宁静与超凡不朽远远超越了荷兰当时最高的艺术成就”。
不过,就如凡‧德‧古斯的生平一样,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原始位置至今仍是一团谜。至今所知的是,这幅画在16世纪末时来到了西班牙蒙福尔特的耶稣会修道院,并以此命名。
从这幅画的复制品数量中可以看到,几十年来《蒙福尔特祭坛画》一直是荷兰画家追随的典范。凡‧德‧古斯的另一幅《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至今已佚失,在当时也影响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该幅作品的影响充分体现在15世纪布鲁日(Bruges,比利时的港口城市)画家杰拉尔德‧大卫(Gerard David)的画作中。大卫就凡‧德‧古斯消失的这幅作品之后创作了两幅画作,他的羊皮纸微缩画也在展览中展出。
雨果‧凡‧德‧古斯是一位无可比拟的艺术家,他能够以炫丽的技巧和色彩勾勒出精巧的细节和复杂的角色特征。细细观赏他别有格调的画作,有深刻的精神启迪,有无限的收获。展览“雨果‧凡‧德‧古斯:幸福与痛苦之间”绝对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会,值得您亲身体验。
展览“雨果‧凡‧德‧古斯:幸福与痛苦之间”(Hugo van der Goes: Between Bliss and Pain)于柏林国立博物馆画廊(Gemäldegalerie)展出至7月16日。更多资讯请参考这里。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