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古代不贺夏至 节俗中蕴含什么深机?

作者:容乃加
夏至落在每年6月21日前后,木槿盛开标志夏至到来,提醒人“夏至一阴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39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间到来,这时点标志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可是古人却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哲学智慧。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带着这一季节标志的特色节俗也应时而生。

夏至:一岁算来今夕短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日来临表示夏天过了一半了,同时夏至也是一年中日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孝经纎》说:“夏至阴气始动。”从天地阴阳五行的现象来说,从冬至以后直到夏至这半年之间,阳气升而阴气降;从夏至到冬至则是阳气降而阴气升的循环过程。夏至是黄历五月中气,五月之卦是姤卦,卦爻是五阳一阴,一阴起于下,表示“夏至一阴生”的现象。

夏至的夕阳;夏至一阴生。(Shutterstock)

由上可知,夏至来到也表示天地阳气达到极点了,物极必反,从此阴气起,阳消阴长。所以古人不贺夏至[1],这是一种悟道的智慧。唐代诗人元稹诗《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反映夏至物候的同时也重点点出了天地阴阳消长的现象: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诗中“蕤宾”(音ruíbīn)是古乐十二律中的第七律,对应黄历五月、地支中的“午”位,因此,指代黄历五月端午节(蕤宾佳节)。端午节和夏至非常接近,也可能是同一天,五月五日午时处于天地纯阳时点,阴阳未分,过了端午“二气各西东”,阴气渐萌而阳气渐消。

在夏至物候中,有一种花的特色和夏至的阴阳变化现象相应,就是木槿。《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木槿荣”。在夏至蝉响轰鸣中,木槿展开明媚的花颜,传递仲夏的热情,反射艳阳的光华。木槿这种夏至之花,又叫玉蒸、朝菌、日及、朝开暮落。花如其名,木槿花的艳丽只有一日荣光,短暂是她的宿命。看木槿花的一生,在清晨见光而荣,日中而衰,至夕就凋零了,唐诗人白乐天给木槿取了“无宿花”之名,传达了美丽不过夕、生命无常的讯息。这种讯息也是夏至这节点传递给人间的提醒!

夏至之花木槿。(Shutterstock)

夏至常典  祭土地之神

中华文化善于观察天地阴阳的演递变化,实践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先人从天象变化中寻求归正人事之道,以求长治久安。

夏至一阴生,而且天气炎热、多雨,是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通典‧礼三‧郊天下》记载“夏至祀皇地祇(神)”。周朝就有夏至祭地典礼的记载,祭典在皇城外北郊举行,天子率领群臣在夏至到皇城外北郊祭祀土地神,并祀祖先,虔诚祈祷风调雨顺、民安物阜。为何夏祭在北郊举行?因为夏至时,中原所见的太阳的位置到达了一年中运行轨道的最北方。(《通典》云:“夏至祭方泽于北郊者,以其日行躔次极于南北之际也。”)祭地的祭坛筑成方形,称为“方丘”,又称“方泽坛”,表现“天圆地方”的概念。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就是明清两朝举行夏至祭典的地方。

古人敬天敬地而自省己身,这种精神启迪人类谦卑自保的生命智慧。

夏至节气的习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古来就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又称“夏节”。从古以来,民间也有很多夏至的节俗,展现了顺应天时过好日子的生活智慧。

吃粽子应天时节气

晋朝到南朝,当时人在夏至和端午节日吃粽子。那粽子当时也叫角黍,是用菰叶(即筊白笋叶)裹黍米,泡在浓厚的草木灰汁(碱水)中煮到熟烂。因为碱性可以增强米粒黏稠性,煮好后粒粒米都黏在一起分不开了。周处的《风土记》记载这样子象征“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就是对应了端午、夏至时阴阳循环刚好处在阳气至极之时点的现象。反映了当时人对天地阴阳五行变化的敏觉。

夏至尝新麦  日短夜长入心来

夏至时节小麦刚刚收获,清香美味,人们期待吃麦尝新,在夏至有吃麦粽、夏饼和夏面的风俗。《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麦粽做成之后先祭祀祖先,并且用来互相馈赠尝鲜。农家也吃“夏至饼”,擀面做薄饼,烤熟之后夹上青菜、豆荚、豆腐、腊肉等等各种菜肴食用。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民俗说:“冬至馄饨,夏至面。”俗谚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以吃面反映夏至后日渐短夜渐长的现象。

俗谚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Shutterstock)

吃夏至蛋健身一夏

民间传说夏至吃蛋,能强身有劲。有的地区吃夏至蛋,将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俗谚说:“夏至吃蛋,石板踩烂。”有的地方在夏至当天早晨将鸡蛋煮熟,然后用染料将蛋壳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让少年、儿童挂在胸前,直到中午或过午再剥壳吃蛋。

夏至避暑风尚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风俗。唐代诗人韦应物诗《夏至避暑北池》描写:“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在清代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更在夏至时放假三天。

南宋杭州都城人士多以登舟泛湖避暑。身上佩戴香囊、清香的茉莉花以驱蚊抑臭,同时携带画扇驱热,这种习尚延自辽朝北地,人有也互赠香囊的习俗。

南宋都城杭州人在避暑船上享用新鲜时令水果、凉汤、凉茶和冰雪兼赏荷、观碧芦。游船多停在岸边不驶入湖中,傍着柳密荫深凉爽的地方,水钓玩耍,直到月上柳梢才返家。甚至也有人使用宽敞的画舫、设置有凉席、高枕、快速洗浴的设施,整夜留宿湖心,尽兴才归。

小结
在一年之中,夏至日标志阴阳循环消长,阳气至极而阴气生的重要转变,节俗中也多反映了古人敬慎天地间阴阳变迁的生活态度,提醒自己生活的顺应之道。

我们这些年来的夏天,大地异象频发,非常不安宁。频发的水旱灾都是超常的灾害,甚至改写有史以来的灾害纪录比比皆是。另外,阴阳错位的警讯,夏天下雪,冬天打雷,地震频发,且异常现象频繁密集令人怵目惊心。还有令人不解的,突然塌陷的地洞,找不见起因的地鸣……。

我们居住的大地已经山河变色:大江大河大湖的生态被过多的水坝、水库、耕田……侵占摧残,大山大岭的空间磁场被森林砍伐、开矿采伐、核弹试爆、人工道路……改变搅乱。我们人以“建设之名”展现了“人定胜天”的狂妄自大;以“需要之名”取得了绝对的制高点,却不解那些怵目惊心的警讯因何而发,更把警讯视以为常!如果我们从夏至节气学得古人一丝丝对大地的虔敬和自制的能力,这也将是今天我们的大幸!

注[1]:《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