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病入膏肓:巫人看到晋景公的梦境 行不义将被取命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306
【字号】    
   标签: tags: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说“病在膏肓”是指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膏肓是在人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这成语是出自《春秋左传》的老故事,一起来回顾历史认识成语故事。

庄姬向晋景公进谗言毁谤诬陷大夫赵同、赵括。(庄姬是赵同、赵括这两兄弟的侄媳,她的丑事被两兄弟知道了。)晋景公听信她的谗言杀了赵同、赵括全族。

二年后,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散一头长到地面的长发,捶胸暴跳,对晋景公说:“你做了不义的事,杀了我的孙子,我的孙子何罪之有?我已经请示了天帝,来取你的命。”说着,厉鬼破坏大门接着又破坏寝门,径直走了进来。晋景公惊慌失措,跌跌撞撞躲进内室,厉鬼又破坏内室的门,眼看就要攫住他了。

晋景公惊出一身冷汗醒了过来,原来是一场恶梦。虽然是梦,但是梦中情境历历在目,把晋景公吓出病来,病得不轻。他召来桑田地方的巫人问病因,结果巫人所卜竟然和他所梦是一样的。

景公惊惧,问道:“有办法制服这个鬼吗?”巫人说:“这鬼是晋国先世功臣,这事他已经请示了天帝,制服不了。”

景公又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将如何呢?”巫人说:“恕小的直言,主公这一病,恐怕吃不到新麦了。”

这时一旁的臣子厉声呵叱巫人说:“你妖言惑乱国君,若主公吃到新麦,就治你死罪。”巫人被轰出宫外。

晋景公听说秦国有良医,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医生高缓前往为他治病。在秦医未到时,晋景公又作了一个相关的梦。梦中,他的病化成二个童子。一个说:“那个良医,会伤害到我,怎么办?往哪逃?”另一个说:“躲到肓之上、膏之下,像我一样怎么样呢?即使有良医,对我们也无可奈何!”晋景公惊醒后,就感觉到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
(膏肓是人体的两个部位,“膏”在中医上是指心下的脂肪,“肓”是指膈上薄膜。)

秦医到了晋国,诊察晋景公之后说:“病没办法治了,在肓之上、膏之下,在人体中这两处不可攻,用针不及,用药不到,治不了。”景公听了秦医诊病的结果和他的梦境相符,不禁称道:“唉,真是名医!”送给他厚礼,送他回秦国。

这一年夏天小麦收成的季节到了,晋景公想吃新麦,就派人献麦,让厨子料理。这时他召来桑田的巫人,展示新麦给他看,说道:“你看新麦已经收成了,寡人就要吃新麦了。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该当死罪。”然后将桑田巫人送斩了。

就在晋景公要进食新麦的时候,突然感到肚子很胀,急急去上厕所。结果心、膈的膏肓间大痛,让他支持不住,掉入粪池淹死了。

这天早晨,朝中有一小臣作了一梦,梦见背着晋景公登天。这一天中午,这个小臣把晋景公的尸体背出了厕坑。

《左传.成公十年》的记载留下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典故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病入膏肓的原因在于道德上的失德,反映给我么这么个理:心生病了人就生病了,心患大病人也就无救了。

(“病入膏肓”出处:“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资料来源:《春秋左传‧成公十年》《春秋左传三家注‧成公十年》
@*#

─点阅【成语故事】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