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复仇生善念 驼背康复

作者:德惠
金驼子萌生善念放弃仇恨,神灵竟然治好了他的驼背,同时巧妙安排某甲爱子在同时变成驼背,不仅使金驼子拿回了自己的良田,更使某甲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回心向善,留下了这个皆大欢喜的故事。(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606
【字号】    
   标签: tags: , ,

洞庭东山,又称“东洞庭山”,俗称“东山”,位于苏州吴中,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个半岛。这里曾流传过一个驼背神奇康复的故事。过去这里有位姓金的驼背“背曲如弓”,人称他“金驼子”,其人生性讨喜,会说些祝贺的话,因此当地人凡有喜庆事摆酒席,总要请他过来说些吉祥话,使宾主开心。久而久之他就有了个外号叫“金元宝”。他也以此为业,每次不仅能吃上酒席,还能得些赏钱,次次皆“欣然醉饱,盈袖而归”。

数年后这金驼子慢慢富裕了,拥有了二十亩旱涝保收的良田。这二十亩良田因为土地肥沃,还有个称号叫“米囤”。当地有个富而贪婪的某甲,见人家得了良田,便垂涎不止,数次要金驼子转卖给他,金驼子无论其如何加价都不肯卖。某甲心中暗恨不止,于是勾结官府人员让金驼子摊上官司,逼的他倾家荡产不得不卖地,二十亩良田最后以不到市价一半的价钱贱卖给了某甲。金驼子遭此一难后从此一贫如洗,乡人办酒席也不再请他了。一天他路过昔日属于自己的米囤良田,不由地叹息不止,这时有位他旧时的佃客过来与他说话,闲聊中告诉他当时是某甲为了得到良田,才做局陷害他,不然怎会有官司缠身的无妄之灾。金驼子明白自己倾家荡产的原委后,愤然而归,从此磨了把利刃时时藏在身上,寻思着以后遇到某甲一定和他拚命,要杀了他。

一日,他打听到某甲到某姻亲家里饮酒去了,于是趁着夜色潜藏在道旁屋檐下,准备等对方回家时将其刺杀。等待的过程中,金驼子忽然转念一想:或许贫穷,就是我的命数吧。况且某甲如此昧心谋我产业,他已然丢弃了自己的良心;我来此杀人,就算报了仇,我依然拿不回自己的产业,而且徒然丢了自己的性命;复仇对我又有何益处?想通了这一点,金驼子把利刃掷入河中,彻底放弃了复仇计划。

回家途中,经过一座石桥时,他忽然听到有个声音说:“金元宝在这里。”他还没反应过来谁喊他外号,就觉得自己突然被人从背后扳倒了,又有一人拿着两块板子过来了,把他捆住放在两块板子中间,用力挤压。金驼子只觉得自己驼背处骨头被夹碎了一样,痛得昏迷了过去。等他醒来,自己的驼背全没了,知道这是神人给自己治好了病,于是立刻赶回家。妻子听到叩门声,开门一看:昔日驼背的丈夫竟然挺直了胸膛,成了一个身材挺拔的堂堂男子汉,又开心又惊讶,笑声大得都惊动了邻居。

金驼子康复的消息“远近传为异事”,来看他的人多了,渐渐的其经济情况又有所好转。他将如何康复的真实情况隐密不宣,对外只说得了一个治驼背的秘方。数月后,谋夺他产业的某甲忽然来看望他,殷勤倍至,送了很多礼物。第二天某甲又来,恳切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最初他一再拒绝,可对方却一再邀请,态度诚恳,最后他还是决定去,看看对方究竟意欲何为。

到了某甲家,他被迎请入中堂,酒席上菜肴丰盛美味,某甲极为恭敬地招待他,到了晚上酒席结束,又把他请入另一间房间与之交谈。金驼子猜测某甲一定是有求于自己,于是说夜深了,作势欲走。某甲这时才说:听闻您驼背好了,我才不得不请您赐教,一边说竟一边给他跪了下来。原来某甲虽然年逾五十,却只有一个七岁的幼子,长得秀气可爱,某甲对他爱若性命。可是这个宝贝儿子前不久在晚上玩闹时,从屏风上跌了下来,从此就成了驼背。孩子的母亲为此日夜操心伤神,想让孩子病好,我只有求求您用秘方为我儿治病,“如肯援手,当奉百金为寿”。

金驼子听完某甲的讲诉,知道这是其报应,因此“仰天直视,默默不语”。某甲表示若嫌钱少还可以再加钱的。这时金驼子才对他说:“妄取人财,恐腰之再折耳,”一边说一边想起自己的遭遇,感叹地泪流满面。某甲诧异不解地问他为何哭泣,金驼子哭完后将当时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给某甲听,俩人一算日子,某甲爱子摔伤变成驼背的那晚,正是金驼子放弃复仇被神人治好驼背的那晚!某甲明白了爱子驼背是自己恶行招来的报应,顿时悔恨交加,痛哭不止,忏悔赔罪。第二日,某甲就将金驼子夫妻二人接来家中居住、好生奉养谢罪,又将那二十亩米囤良田物归原主,某甲做完这些事后,爱子的驼背竟也不药而愈了。

金驼子萌生善念放弃仇恨,神灵竟然治好了他的驼背,同时巧妙安排某甲爱子在同时变成驼背,不仅使金驼子拿回了自己的良田,更使某甲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回心向善,留下了这个皆大欢喜的故事。可见神的智慧之大,安排之妙,同时又可知神对人的善念看得非常重要啊。

资料来源:清朝 曾衍东 《小豆棚 卷三 金驼子》

──转自正见网 (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