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结草衔环 生者与死者都不忘感恩图报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050
【字号】    
   标签: tags: , ,

知恩图报是中华文化中珍贵的一环。古人说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阴间的鬼也知恩图报,史书上有记载。从另方面来说,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会白做,可能在什么关键时刻、或关键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报。

鬼结草报恩

《春秋左传》鲁宣公·传十五年记载了一段鬼结草报恩的事。

在晋公子重耳出亡的19年间,有几位贤士追随在他左右,魏犨(音同抽)也是其中之一,以勇力闻世。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晋文公,封魏犨为大夫,后人称他魏武子。魏武子的长子,叫魏颗,为人明礼敦厚,担任晋国将军。

魏武子有个宠爱的妾叫祖姬,祖姬虽受宠但没有儿子。平日,当魏武子生病的时候,就叮咛儿子魏颗说:“我死后要选个适合的人家,把祖姬嫁出去,祖姬是我心爱的妾,不要让她流离失所,我在九泉下才能安心瞑目。”后来,魏武子病情沉重,临终前告诉魏颗:“要让祖姬为我殉葬,好让我在地府有个伴。”

在魏武子死后,魏颗为祖姬找了合适的对象,把祖姬嫁了。有人问他:“你怎么没有遵照父亲的遗言去做,怎么把祖姬嫁了呢?”魏颗说:“人在病重时,脑袋就昏乱了。所以我按照父亲脑筋清楚时所说的遗言去做。”

鲁宣公十五年初秋,秦桓公出兵伐晋。秦国的人马进入晋地,在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这地方扎营,领军的猛将杜回是个大力士。魏颗受命反击秦兵。两军在辅氏交战,结果晋国打了胜仗,缔造惊喜的战绩。

当时在战场上,魏颗将与杜回交手的时候,忽然看见他的前方有一个老人把地上的草打结(结草)。杜回快速来到他前方,突然脚下一个踉跄,颠倒在地,马上就被魏颗生擒了。秦国士兵看到主将不战而败,瞬间泄了气,溃不成军。

那天夜里魏颗梦见一个老人,一看就是白天在战场上结草的那个老人。老人对他说:“我就是祖姬的父亲,你采用你父亲早先的遗言救她一命,我是来报恩的。”

衔环报恩

“衔环”是活着的时候报恩的故事,和“结草”结合成“结草衔环”的成语,都是讲感恩图报的故事。

“衔环”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太尉杨震的父亲杨宝身上。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杨宝是弘农人,很有爱心,对动物也很爱护。他九岁的时候在华阴山北面,看到鸱枭攻击一只黄雀,黄雀被啄伤坠落在树下飞不动,转而又受到蝼蚁侵袭,爬满它全身。

杨宝将黄雀置怀中带回家,放在屋梁上养护。夜里听到黄雀啼声凄切,一看原来是被蚊子咬得很惨。于是他把黄雀移置巾箱中,日日用黄花喂它吃。过了十几天,黄雀毛羽长成了,能飞翔了。它朝去暮来,夜里就宿在巾箱中,就这样过了一年时光。

忽然有一天,黄雀和群鸟一起飞回来。黄雀遶着杨宝家飞翔,边飞边哀鸣,数日才离去。那晚,杨宝读书到三更,忽然来了一黄衣童子,对他说:“我是王母的使者。昔日出使蓬莱,遭到鸱枭攻击,蒙君仁爱救了命,现在受命往南海。”黄衣童子与杨宝告别,拿出四个白玉环送给他,说:“令君的子孙为人高尚洁白,将会登三公,往后的事将如这四个环。”东汉经史大家蔡邕论云“昔日黄雀报恩而至”,意指杨宝的这一故事。

杨宝隐居不仕,孝顺的声名远播,他的儿子杨震在东汉为太尉,掌军事居三公;孙子杨秉,曾孙杨彪,都是东汉的名公,一家四代声明高洁受人尊仰,结局果然如那四个白玉环预示的一般。

后人说“生当衔环,死当结草”,就是说衔环是活时报恩,结草是死后报恩,来自上述的两个故事,合成“结草衔环”一词,用来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图报,展现温良诚朴的可贵人性,也回应了行善得好报的天理。

资料来源:《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四,《续齐谐记》

─点阅【成语故事】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