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几点开奖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他说了什么好话 让阎王为他安排了大福分

作者:怀忍忍
font print 人气: 2353
【字号】    
   标签: tags: ,

刘备有劝子诫言留人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应到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结局可能是天差地别,人们多有亲身感受。然而,说出话的结果,可以救人,也可能丧人之命,造成的业报也会返回到自己身上吗?来看两个赫然对比的真实故事。

贺灿然,字伯暗,号道星,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他是浙江嘉兴府人,专精诸子百家,通晓古代事物,作学问不达微奥不休不止。他最早的官职是掌管朝觐聘问,接待宾客之事,后来擢升为吏部主事,为官正直,操守清高不徇私。他为乡里谋福利,据理力争,从容不迫无所畏惧,为乡邦所倚重。他关心民生,著作中就有《备荒议》一卷,背景关联他早年的一段亲身经历。

当贺灿然还是儒生的时候,同邑进士姚思仁(字善长,号罗浮,1555年─1646年),已经是按察御史。贺灿然曾任姚思仁幕府,掌文书,跟随姚思仁巡访视察河南。当时河南正值大饥荒,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贺灿然目击人民生活的艰苦,特地起草一篇救荒疏,力劝御史姚思仁以特急件呈给皇上请求赈灾。

姚御史在此之前曾经巡按山东等处,持法正直但也非常严厉,一些不法者多被他判处死刑。贺灿然从容不迫,无所畏惧地为河南广大百姓请命,终于说动了姚思仁把他写好的救荒疏上呈朝廷。

后来,姚思仁患疟疾,魂魄被拘到地府。一入地府,就来了一群鬼对他索命。

阎王诘问他:“汝为何如此嗜杀?”

姚思仁答:“御史职责在为天子执法,这些人是因为自己违法而死的。”

阎王说:“汝为官不能体会上帝好生之德,对待百姓草菅人命,毫无矜怜抚恤之心,罪孽自重,无从解脱免罪。”

姚思仁说:“当年河南饥荒凶灾中,某上疏请赈,救活的人成千上万,难道不能相抵免吗?”

阎王说:“这是贺灿然所为也,已经定下让他中年大富贵!”

姚思仁曰:“固然是贺写的疏,没有某之力,他写的疏怎能上达皇上面前呢?难道不能分一半功劳给某吗?”

阎王审思他的话的确有理,就点头了,于是,命令小吏大声斥散群鬼,然后把姚思仁放还人间。

后来,贺灿然在四十岁那年果然登进士,而且飞黄腾达,官至吏部尚书。姚思仁后来也累官至工部尚书,而且活到九十岁。

贺灿然当年虽然是姚思仁的幕宾,一介儒生出于善心悲悯,无畏权贵,反而善用了权贵手中的权力,为民造福,为己造福,也为拥有权力的姚思仁造福了。当时贺灿然有德而无名,在人间救了成千上万人,是积了大阴德。人在作天在看,冥冥之间,地府已经为他注记了大富贵。

和贺灿然的择善固执反向而行的人,在世间也比比皆是。我们来看看杨询的例子。杨询性格巧于献媚,善于揣测他人的心意,从旁劝诱鼓动,以博人欢心。丹阳尹杨开,断事果决,但是性格暴戾残酷。杨开和杨询关系深厚,一有事必定前去拜访。杨询每每心知杨开不对,但又不敢违逆他的意思,一向尽讲些赞美的好话而已。

一年盛暑的一天,杨开棒打衙吏和关押的囚犯共四十余人,导致二人致死。即便如此,杨询还盛赞杨开果决、处事明快。

后来,杨询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有个穿戴金紫服的人谴责他说:“造成杨开今日的大恶的就是你。你当受罪。”数日后,杨询果然身中恶疾死去。

为何说造成杨开今日的大恶者是杨询呢?因为杨开一有事必定前去拜访杨询,表示他仍然心虚,对自己的所为不笃定。如果杨询肯出一言相劝,加以诱导,应该是会有救的。然而对于杨开的暴行,杨询屡屡称快来拉拢关系讨欢心,追根究底是出于为己的私心。最终,有无辜的人被打死了,也陷杨开于罪!地府冥司审断本案,对杨询处以死刑,也是他罪有应得了。

贺灿然和杨询说话的居心,恰是显然的对比,结果更是天壤之别。我们人说出的话,能成善事或结恶果,结果截然不同,关键就在为私还是利他的一念之差!刘备有劝子诫言留人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诚然是贤德明言,今人讲话的借镜。@*#

资料来源:《德育古鉴》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笑话人人爱,古人和今人说的笑话可有合拍之处,或是笑点异曲同工?一起来看一则出自东汉邯郸淳《笑林》的古代笑话:谁杀了陈佗?
  • 此章孔子深叹世人不知所以为仁之方。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己心真能好仁恶不仁,则当其好恶之一顷,而此心已达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虽知重仁道,而多自诿为力不足,此乃误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恶。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