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与扫罗的皈依

作者:Elizabeth Lev 嘉莲 译
[意]卡拉瓦乔,《前往大马士革途中的皈依》(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又名:圣保罗的皈依/Conversione di San Paolo)局部,作于约1600—1601年间,罗马人民圣母圣殿(Santa Maria del Popolo)切拉西小堂。(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0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人类所有的文明都喜爱新年,那是万象更新的庆典。在西方,人们会订出自我完善的规划,开始“1月大戒酒”(dry January,译注1),或尝试新的饮食和锻炼计划来重塑自己。这其中都寄寓着希望,即相信下一年会更好,或者,更重要的:尽管沮丧绝望无处不在,但生而为人,我们可以改善自己。

有趣的是,天主教会每年在1月结束之时,都会纪念《圣经》中最伟大的“自我完善”故事──扫罗(Saul)的皈依。

年而作的一幅画

卡拉瓦乔作《前往大马士革途中的皈依》,约1600—1601年,布面油画,罗马人民圣母圣殿切拉西小堂。(公有领域)

扫罗的皈依是艺术史上一个备受欢迎的常青题材,在绘画、雕塑和所有其它媒介中都有表现。对这一题材最有力的演绎之一,便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译注2)在1600年为罗马人民圣母圣殿(Roman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 Popolo)所画。

这幅画由教宗克莱芒八世的总司库、权重一时的蒂贝里奥‧切拉西(Tiberio Cerasi)委托创作,安置于朝圣者们从罗马北门入城后的第一座教堂。1600年是罗马的禧年(译注3),那些参访“永恒之城”的人会蒙受特别恩典,逾百万人进行了朝圣之旅──很多人徒步跋涉而来,以寻觅救赎与更新;而迎接他们的,是卡拉瓦乔对史上最振奋人心的“生命重启”(existential reboot)的视觉想像。

从扫罗到保罗

据《使徒行传》(及圣保罗本人忆述),事情开始时并不美好。扫罗是一名来自大数(Tarsus,在今土耳其)的犹太人,他在《圣经》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犹太公会(Sanhedrin)用乱石砸死圣斯德望(St. Stephen,译注4)的时候他站在一旁。作为罗马公民和受过教育的法利赛人(Pharisee,译注5),扫罗得到圣殿长老们的授权,可以拘捕男女信徒,以摧毁新生的基督教。

在前往大马士革追捕更多基督徒(他视其为罪犯)的途中,他遇到了基督。基督呼唤他:“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这场邂逅的冲击如此强烈,他一连三天“什么也看不见,也不吃也不喝”(译注6),但他重新站起来,成了一个新人:保罗──外邦人的使徒。他的书信最终几乎构成《新约》的三分之一。他将穿越上万英里,把希望和救赎的讯息带入一个冷酷的帝国(译注7),而后在罗马遭斩首殉道。

卡拉瓦乔的成功

对卡拉瓦乔来说,这项委托是在艺术上重塑自己的一次机会。十年前,他从米兰来到罗马,但由于他从未学习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闻名遐迩的湿壁画技术,也从未像两位巨匠那样掌握过素描技巧,他似乎注定要作为画室中的助手,绘制些水果、花卉和家庭场景,但这些画作永远不会推动他走向辉煌。当这位米兰画家还在经营他接手的第一个公共委托项目──圣王路易堂(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译注8)时,切拉西就联系了他。而随着卡拉瓦乔接下准备在同年亮相的又一委托项目,他的重大突破终于到来。

这是个压力很大的委托项目。卡拉瓦乔将在小礼拜堂的侧墙上描绘《前往大马士革途中的皈依》和《圣彼得受难》(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而祭坛画将由罗马最知名的艺术家安尼巴莱‧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执笔。卡拉奇创作《圣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的专业绘画技巧和夺目色彩,注定会让挑剔的罗马观众兴奋不已,也会让涌入永恒之城的朝圣者心生愉悦。

在此之外,唯一一次将“扫罗皈依”和“彼得之死”两大主题搭配展现,是50年前由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完成的。卡拉瓦乔的名字就叫米开朗基罗;即将与同名前辈巨擘较量,必定是令人生畏的。

在佛罗伦萨大师米开朗基罗的湿壁画中,几十个人物回旋着塞满画面,他们宛如从扫罗与耶稣爆炸般的邂逅中四溅而出的弹片。卡拉瓦乔选择不追摹古代巨匠,而是打造自己的风格,将场景缩减为三个形象──扫罗、马与马夫。扫罗披挂着士兵的盔甲,这是古老的视觉套路,暗示其拘捕基督徒的好战心态,他的马却是一只呆板的牲口,与同一题材其它画作中光洁圆润的纯种马相去甚远。

至于寒酸的马夫,看上去就像从罗马的无名小酒馆里撷取而来。三个形象占据了画布上的所有空间,马匹占了最大头。由于没有灿烂的阳光或蔚蓝的天空来照亮场面,卡拉瓦乔使用了他之前在圣王路易堂的画作中所展示的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法(tenebrism)。戏剧性在对比鲜明的场景中铺展开来,却明显有一位缺席者──基督。

这种手法闻所未闻。耶稣对扫罗个人的召唤是《圣经》最著名的段落之一,卡拉瓦乔却选择省略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回过头来看米开朗基罗的版本,可以看到两幅作品之间的一条演进线索。米开朗基罗的基督现身壁画顶部,高居于倒地不起的扫罗之上,并投下一道闪电般的光芒。骏马奋力挣扎,士兵惊慌撤退,一人试图用盾牌来抵挡神力的冲击。

卡拉瓦乔则保留了强烈的光束,但却省略了基督的形象,而通过扫罗面部沐浴的光芒,暗示神的“临在”。这不是日、月、火把这样的自然光,而是一道超自然之光,只在扫罗身上留下印记。马匹浑然不觉,扫罗的管家也没注意到,他们都耐心等待着他站起来。卡拉瓦乔提供了多层面的意涵。将基督的显现描述为从“光明”到“觉悟”,或者说通向更高层次理解的那种感觉。就连“看见光”也可以诠释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发现一条新的前行道路。

基督的“神圣临在”,通过扫罗面部沐浴的光芒暗示出来。卡拉瓦乔作《通往大马士革路上的皈依》局部。(公有领域)

卡拉瓦乔将扫罗描绘成犯过许多大错的年轻人,然而正如画中的他伸出双臂拥抱新的使命,在他前方还有多年的传教生涯。卡拉瓦乔没有选择像其他艺术家那样让扫罗的脸隐而不见;而是让扫罗在观众眼前变成了保罗。

就连卡拉瓦乔的色彩运用也很独特。

乍一看,这幅画就像一首棕色的交响乐:背景,马的斑驳皮毛,仆人的米色外衣。但当卡拉瓦乔让光芒照耀到扫罗身上时,胸甲变为明橙色,整个场景都亮了。扫罗躺倒在地,靠着猩红色的衣袍,色彩的组合让人想到火焰。蒙受召唤、找到意义,这意味着什么?变成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感觉?卡拉瓦乔将一位因着希望、爱和目标而“火力全开”(on fire)的男子形象化了。

卡拉瓦乔摒弃了人物众多、洋洋洒洒的构图,创作出一幅更平易近人的转变意象。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震惊的旁观者,他描绘了贴心的一刻,那是个人宗教信仰的改变,是一个人听到内心声音,并踏上一条新的、通向高层次的道路之时。

【译注1】又称“无酒精1月”,是英国公益团体2013年所发起的活动,参与者在1月滴酒不沾,后成为国际性的运动。

【译注2】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意大利画家,其激进的自然主义画风兼具精确、生动与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法,对新兴的巴洛克艺术影响深远。

【译注3】禧年(Jubilee,英文Holy year)是天主教会的传统,依教会年历订立。被宣告为禧年的年头,教宗会开启罗马四座特级宗座圣殿的圣门(人民圣母圣殿是位于北面的一座),并给予朝圣者全大赦。

【译注4】圣斯德望(St Stephen,公元5—34年,又译司提反)是基督教首位殉道者。在众人用石头掷打他时,少年人扫罗在旁看管衣裳。

【译注5】法利赛人(Pharisees)是第二圣殿时期(前516—公元70年)犹太教四大派别之一,强调严守摩西律法、保守犹太教传统。

【译注6】见《新约‧使徒行传》9:4、9:9。

【译注7】使徒保罗把福音传入了欧洲,这里指罗马帝国。

【译注8】圣王路易堂是法国在罗马的国家教堂,因内有卡拉瓦乔早期创作的三幅大型画作《圣马太蒙召》《圣马太与天使》和《圣马太殉道》而闻名。

作者简介:Elizabeth Lev是出生在美国的艺术史家,现在罗马教书、从事演讲和艺术导览。

原文:Giotto’s Frescoes Foretell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 艺术家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约1397-1475年)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纪末国际哥特式艺术进入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当口。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载,乌切洛对透视法非常着迷。透视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已成了画家的必备技能。
  •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神秘的无名女子一直是令人着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着各种美德和艺术领域,发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胜利(Victory)等可识别的拟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国的季节,尤其美国东北部,那里的树叶特别壮丽。树叶会变幻成画家颜料盒里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铜、深红、金、紫、红褐、棕褐和鲜红色。所以在19世纪美国艺术运动中,秋天自然就成了专攻风景画的哈德逊河派最喜欢的题材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