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王宫:融合意大利与法国风格的瑞典建筑

13世纪以来,“斯德哥尔摩王宫”(Royal Palace in Stockholm)一直是瑞典国王的官邸。
1697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原本的建筑物后,巴洛克建筑师小尼科迪默斯‧泰辛(Nicodemus Tessin the Younger)设计了今日所见的600间罗马式宫殿房间。泰辛去世后,建筑师卡尔‧哈尔曼(Carl Harleman)接续完成建设。
泰辛设计的王宫正是所谓“泰辛金色巴洛克风格”(the Tessin Gold Baroque style)的典范,包含巴洛克风格必有的华丽装饰与对称的设计元素,特别是运用S曲线设计艺术品和家具的造型。再加上受到法国和意大利风格的影响,泰辛将王宫建成瑞典前所未见的巴洛克风格。在泰辛之前,瑞典对巴洛克风格的认识主要来自北欧的艺术和建筑,当时正值卡洛琳时代(Caroline Period),即英王查理一世统治期间(1625─1649年)。
泰辛曾在意大利和法国学习,朋友中有一些是法国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例如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让‧贝林(Jean Bérain)、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等。在意大利期间,泰辛师承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贝尼尼的学生卡罗‧丰塔纳(Carlo Fontana)。仔细端详这座瑞典建筑堡垒(斯德哥尔摩王宫),不论是它的砖块、砌砖用的砂浆、装饰物品等,都可看出上述那些大师对泰辛的影响。

泰辛所处的时代,正值法王路易十四和凡尔赛宫的宫廷礼仪风格主导欧洲王室礼仪之际。因此泰辛以凡尔赛宫的设计为基础建造瑞典王宫,并将王家寓所、王家教堂还有国家行政机构等建筑物规划在很近的位置。 泰辛还模仿凡尔赛宫的“镜厅”(the Hall of Mirrors )替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设计著名的“卡尔十一世艺廊”。
在客房中,游客可目睹18世纪的装饰风格,内部的瑞典家具大多是18、19世纪斯德哥尔摩生产的。
泰辛设计的王宫展示建筑师融合多种欧洲风格的技巧,同时又能忠于巴洛克风格特有的谐和与华丽。
“斯德哥尔摩王宫”南面入口
为了展现瑞典的伟大,泰辛在王宫南立面(面向瑞典城方向)入口处力求表现,包括整排优雅的科林斯柱向天际延伸、壁龛中矗立瑞典伟人雕塑、瑞典国徽悬挂在入口处上方,俨然像是一座古老的凯旋门。门口通向王家教堂和国家大厅。这般设计或许是在提醒那些进入王宫的人,唯有具备信仰才能治理好国家。

王家教堂(the Royal Chapel)
1200年代以来,虔诚的王室成员可在“王家教堂”里祈祷。目前的礼拜堂建于1697年大火后的1700年代中叶。建筑师卡尔‧哈尔曼根据泰辛的设计图,以纯白搭配镀金色调完成室内装饰。

国家大厅(the Hall of State)
国家大厅中央的舞台上,摆放着一张克里斯蒂娜女王(Queen Kristina)的银宝座,上方正对着瑞典国徽。自1650年以来,瑞典国王都是在这个宝座进行加冕仪式。
克里斯蒂娜女王的银宝座点缀着象征瑞典的图案。宝座上使用的银色与传统基督教的白色具有相同意义,代表纯洁、纯真和完美。宝座可见正义和智慧女神的化身矗立在最高的椅背上方,中间有两位天使扶着加冕桂冠,中间有瑞典国徽。历代的君主坐在宝座上要将他们的背和心倚靠在椅背上端的瑞典国徽(即“三个王冠”,the three crowns)上。


“内阁厅”(the Cabinet Room)
现今瑞典国王依旧在王宫的“内阁厅”会见政府官员。这里曾经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的餐厅。镀金的墙壁上可见多面镜子以及华丽的挂毯等装饰。

“奥斯卡二世写作间”(Oskar II’s Writing Room)
“奥斯卡二世写作间”的内部设计相当豪华,配有镶木地板、墙上悬挂多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还有黄褐色调的家具等,这些装潢肯定给予这位前国王诸多灵感。身为音乐与文学的爱好者,他创作的散文、音乐和诗歌皆获得极大的赞赏。

“古斯塔夫三世古物博物馆”(Gustav III’s Museum of Antiquities)
“古斯塔夫三世古物博物馆”有超过200件雕塑作品展示在多立克石柱(stone doric columns)中间。博物馆于1794年开放,展示古斯塔夫三世令人印象深刻的收藏,雕塑品的陈列与摆设依旧维持原貌。

原文:The Royal Palace in Stockholm: Grand Swedish Architecture With Italian and French Flair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和工艺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出美和传统价值观。希望能为稀少且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发声,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