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节气养生】立春怎么顺时“养生”?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1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立春意味着天地春来!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一年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养生”的重要季节!立春来了,身心快速从冬天苏醒,怎样养出好元气呢?我们从古老的中华文化中来探索养生的智慧。

春天“养生”的作息

《黄帝内经》说天地有阴阳四时,四季的变化,这是死生的根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根本的养生之道在于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也就是顺时而行。那么在春天里要怎样养生,才是顺时而行呢?春天是天地万物生长、繁荣的时节,对应五行的木,对应人体肝脏,主升发运行。反之逆了升发的春气,则体内少阳不生,肝气会发生内变埋下病因。

《黄帝内经》说了春天要“养生”。在具体作法是:作息上要“夜卧早起”,日出即起,进行晨间散步;顺应春阳渐长的趋势,借着温和放松的清晨散步,升发体内的少阳之气,以养自己的意志;对应于万物,要抱持宽容慈悲的胸怀,“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样就是顺天时的作法。[1]

春天的衣着怎么穿以养阳气?

孙思邈《千金要方》告诉人一些立春时节养生的要点,在着衣、饮食和入寝等方方面面都要顺时气,他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立春时节着衣怎样顺时气?立春才迈入初春,春寒和春冻还需等到春分才全解除,所以“衣欲下厚上薄,养肠收阴,继世长生”。立春时穿衣要点在于“下厚上薄”,就是下身穿得厚暖,上身穿得略薄些。为什么呢?这是养阳气收阴气的好方法。《老老恒言》也云:“春冻半泮(解),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如何用饮食以激发身心的活力?

在饮食方面也要顺时气,可以利用初春的天然蔬菜来激发活力。春天五行属木,对应人体肝脏。从冬到春,人体从冬天的低沉迎向勃勃生机,立春正是转换的过程,需要从潜藏中激发出活力来。在古老的传统民俗智慧中,立春时节有一种“咬春”的作法,也有食用“五辛盘”的传统养生之道,可以助长人体升发阳气的机能。

晋代《风土记》说“元旦,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而食之,名五辛盘,取迎新之意”,又说“正旦……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脏气”。

葱、姜、蒜是立春时节升发体内阳气的食材。(fotolia/大纪元合成)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正月食“五辛”——韭、薤(音:谢)、葱、蒜、姜,以辟疠气。《本草》中的五辛,和《风土记》中的五辛,虽然因时因地略有差异,然而这些散发辛辣味的蔬菜,都是立春时节迎新好菜。它们的颜色都是绿色,正是春天五行的颜色,特性都是“气味辛,温,无毒”,微微带着天然辛味,可以驱除疠气,疏通脏气,驱赶身体从冬过渡到春的一种暂时的“春困”状态。

韭菜含有是立春时节的好食材,助发体内阳气。(Shutterstock)

春疏中还有一苏醒身心的好菜,被历代广泛应用,那就是萝卜。唐代著作《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芦菔(萝卜,有紫有白)、春饼、生菜,号春盘”。白居易诗吟:“盘蔬饼饵逐时新”,春盘里有时令的鲜嫩春蔬,还有可口的米、面饼儿,外观颜色赏心悦目,能提振人的食欲和好心情。米面饼饵到了南宋有更精致的走向,陆游诗云“鬭饤春盘儿女喜”,鬭饤也叫饾饤,是作成花卉、禽兽和珍宝形状的五色小饼。

明清以后,有“咬春”的食俗,就是在立春时嚼萝卜和吃春饼。明代《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清代《燕京岁时记》也记载说:“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春饼就是把春蔬装入类似口袋的饼中一起食用。辛香类食物具有杀菌、抗发炎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这些春天的辛香菜也有助排便,对身体健康有诸多好处。

chicken leftover
立春吃春饼。(图/shutterstock)

立春后,对应人体机能活跃起来的需求,要遵循养肝明目、减酸增甘的原则,摄取具有天然辛性的春天绿色春蔬,正是时候。

《灵枢经‧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立春时节的作息饮食能应春天升发的阳气而行,就是养生之钥。

注释:[1]《黄帝内经》原文:“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