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月雅称“如月”,意为御寒需加衣。诚然,虽入二月后,春意渐浓,却又不时春寒料峭,为防御春寒,不时地尚需加衣。然而,余寒毕竟挡不住盎然春意,寒冷逐日消退,山地冰雪消融,并展露出娇嫩的春绿。故此,二月就又有了这般美名:小草生月、华朝、仲春、初花月、梅津早月、令月、丽月等等。
立春与二十四节气
2023年2月4日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尽春始。
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在天球上一年的运行轨迹称为“黄道”。以360度的黄经来量度,从春分点将黄道做24等分,于是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在黄道的落点,每个节气相差15度。春分时黄经为0度,清明黄经为15度,以此类推,至立春时是315度,雨水330度,惊蛰345度,然后又复归至360度的春分原点。按季节划分亦然:将一年分四季,各季分初、仲、晚,再分别将其划分出两个节气,形成二十四节气。
值得注意的是:史上在二十四节气排序时,不是将春分作为一年之始,而是始于立春,止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包括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中气和节气相间排列。如今,日本一般对此不作划分,概称二十四节气。室町时代(1338~1573年),明确将立春当作冬春之分的节点,如同迎新年一样,颇为重视。
二十四节气雏形产生于殷商,完善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在刘安《淮南子》(西汉)中,今日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已一应俱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气象及自然状态。日本原封不动地使用了二十四节气,故存在些许错位,不能准确地反映日本的气象与自然状况。
日本民俗 自创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传至日本的具体年代不详,最迟在平安时代即已使用。因二十四节气不能准确反映日本的气候状况,因此,为了便于农耕、生活,民间就对二十四节气做了一些补充,创造出了适合日本气象、农耕及信仰、习俗的“杂节”来,如“节分”、“彼岸”、“八十八夜”、“入梅”、“半夏生”、“土用”、“二百十日”等等。1873年,日本开始使用西历,同时也废除了一些被认为不具科学性的杂节,但是“彼岸”、“节分”等至今尚被传承、使用。
中国古时,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再将每个节气划为三候,于是一年就有了七十二候,每候5天。譬如,立春所含的三候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江户时代,为了更能准确地反映日本的自然气象,便将中国的七十二候加以改造,确立了“本朝七十二候”。如:将中国立春的第二侯“蛰虫始振”改为“黄莺𪾢睆”(黄莺开始鸣叫)等等。
撒豆驱鬼

节分是日本自创杂节,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称作节分,意为季节之分界,一年四次。
古人认为,在节气、季节尤其是新年更替之际容易产生阴气邪鬼,因此要举行仪式,除邪驱鬼。所以,即便今日,每逢立春节分,人们依然要吃一种叫作“惠方卷”的寿司、抛撒炒熟的黄豆等来免灾、驱邪。撒豆习俗,也是从中国传来的。
奈良时代,正月里用桃木剑驱鬼的中国习俗传至日本。据史料记载,文武天王(683~707年)时代的庆云3年(706年),首次在宫中举行了这种仪式。平安时代,在宫中举行的诸多仪式中,有一项就是撒豆子。江户时代后,将昔日的桃木剑驱鬼换成撒豆子驱鬼,并在民间普及开来,延续至今。
立春之日,有的人家还要贴上“立春大吉”字符驱邪。这四个字,要写得工整对称,正看反看都是“立春大吉”。昔日,将字符贴在糊着窗纸的房门上,鬼进家门后,再回头看到的还是“立春大吉”,于是就想:这家已经来过了,返回吧……于是这家便平安大吉。
“立春大吉”字符要贴在门的右上方,这是鬼忌讳的东北方位。字符要立春早晨贴,并贴一年,直到来年贴新符时再将旧符换下。

纪元节
2月11日是日本建国纪念日。建国纪念日依何而定,各国因历史、国情不同而依据各异。日本史上虽多内乱、外战,但始终为单一独立的国家,且无明确的建国记载。因此,基于日本的历史与文化,明治5年(1873年),日本政府便将第一代天王即位之日定为日本建国纪念日。
据《日本书纪》(720年)第三卷记载,“辛酉年春正月、庚辰朔,天王即帝位于橿原宫。”这里所言天王即神武天王,为天照大神之五世玄孙,于公元前660年1月1日即位。用明治当时使用的格里历换算,即位日为2月11日,于是日本建国纪念日便据此而定。
《古事记》、《日本书纪》等相关记载,一般被视为神话传说,抑或神话传说与史实相杂,但无论据何观点,从中都可清晰地看到较完整的历史脉络与较合理的文化诠释。据此解读,神武便是大和民族以人身在人世行人事的第一代天王,而将其即位之日作为建国纪念日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制定当初,是将此日定为日本的纪元,名曰“纪元节”,至昭和23年(1948年),皆为国家祭日。战后,在联合军司令部的干预下,以王室与神道关系过深为由,于昭和22年(1947年)废止了国家祭日。其后,呼吁恢复“纪元节”的呼声颇高,于是便将此前的“纪元节”更名为“建国纪念日”,并于昭和41年(1966年)定为日本国民节日。
王纪
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除通用的西历纪年外,还有各自的纪年方式。如日本,除西历外,还用天王元号(亦称年号)来纪年,施行纪年双轨制。日本飞鸟时代(592~710年)开始使用元号,最初为“大化”(645~650年),并延续至今日“令和”,凡251个。其中,南北朝时代的“元德”、“建武”、“明德”为蹈袭昔日年号的重复使用。
史上,除了元号纪年外,还有“王纪”纪年。明治5年,日本政府还规定:以神武天王即位的公元前660年作为“王纪”元年,并以此延续。
同年,为了与世界接轨,日本政府也宣布使用公历(格里历)。但公历真正普及是二战以后,此前皆用元号和王纪。譬如,查看二战前日本的对外公文,其日期记载大多并非公历,而是用王纪与元号。而对国内的文书,一般只使用如明治、大正等元号。虽然昭和时代较多使用过王纪,但战后以来,王纪渐次从公众视野消失,只是在史学界、神道等相关人员中依旧被继承着。依照日本王纪,今年为王纪2683年。
现用的公历,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历元年,今年即为耶稣诞生2023年。中国也有以黄帝登基(公元前2697年)为元年的黄帝纪元等纪年法,依此纪年,中国今年为黄帝纪元4720年。
参考文献:
日本的年历(国会图书馆网站)https://www.ndl.go.jp/koyomi/index.html
日本文化研究 https://jpnculture.net/kigensetsu/
@*#
─点阅【东瀛采风】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