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将军系列之二十八

华盛顿少校修建“必须堡”

作者:宋闱闱
《乔治‧华盛顿和克里斯多福‧吉斯特横渡阿勒格尼河》(George Washington & Christopher Gist Crossing the Allegheny River),作者丹尼尔‧亨廷顿,布面油画。(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3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1753年,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乔治‧华盛顿在弗吉尼亚州长罗伯特‧丁威迪(Robert Dinwiddie)的任命下,成为一名少校军官,享有一百英镑的年薪和少校的军衔。

1753年10月31日,华盛顿少校第一次出征,他的任务是送一封官方信函给法国人。送达地点,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俄亥俄河流经的一个要塞,这里是连接加拿大湖区和法属圣路易斯安那的纽带地段。毫无疑问,对于法国殖民地来说,这是咽喉地段。现在,这里是英法双方的必争之地。丁威迪州长对华盛顿少校下达的命令是:身负着大英帝国的任命,你的行动要最大限度服务于英王陛下,为陛下的利益和统治着想。

少校率领百余人的队伍,包括印地安人向导,在寒冷冬天里,​​往宾州进军。一个被称为“半王”(Half-King)的印地安部落首领,是他的向导。11月、12月,北美东部已经是深冬了,天气寒冷,大雪纷飞。等走到法国人的领地,遇到一支武装齐全的法国军队。据说,他们的任务,是代表法国政府,去给英国人送公文信函,警告他们的占地行为。看看,两拨人,在同一条路上你来我往,办的是同样的差事,都是给对方发出警告。

少校赶到目的地,送上英国殖民地官方的信函,又接受了对方以法兰西帝国的名义给丁威迪州长的公文信函。少校完成了送信任务,往回走的时候,被法国人的待客之道和美酒迷昏了头的“半王”,装起了病,说自己病得走不了了,得在法国人这里多待上两天。华盛顿一眼看穿,他已经被法国人给笼络住了。

回去的路程,华盛顿遇到了一个印地安部落,不过他们已经不是纯正的原始部落了,而是印地安人和殖民地法国人混血的孩子所组成的部落。这情景让他深感,新法兰西的力量,在北美已经扎根了,而且正在壮大。

他还顺道去拜访了印地安部落的女酋长,将毛皮披风和朗姆酒作为见面礼,为英方向部落伸出橄榄枝。

英法双方彼此虎视眈眈,怒目相向,眼看就要打起来。而原住民印地安部落,看起来是坐收渔翁之利,被双方的信使殷勤拉拢,殷勤送礼。而所有为此忙碌的人们,包括印地安人自己,都忘记了,印地安人是这片北美大地的原始住民。

在1月份的冷风雪里,马匹越走越少,帐篷也没有了,华盛顿少校得背着自己的行李,到后来没有马了,少校一行人搭乘独木舟,用斧头作为舟楫,划动独木舟前行,赶回弗吉尼亚,将法国方的信函交给州长。

依照前土地测量员的缜密工作习惯,华盛顿写出了一份详细的行程报告给丁威迪州长。这份报告在英国的报纸发表,人们读着这份来自北美殖民地的送信历险记,其中的探险、惊悚,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英国人还在报告里读到了熟悉的政治气氛——英法对决,蓄势待发,在殖民地必有一战!

1754年5月24日, 22岁的华盛顿少校奉命,带着百余英兵来到俄亥俄河流经的一个要塞口,开始建筑军事堡垒。可还没站稳脚跟,就收到法军的警告,让他们赶紧离开,因为,这里是法国人的地盘。自然,英军和华盛顿少校是不会离开的,不但不离开,他们根据不知从哪儿翻出来的上百年前英国移民的勘探记录,表示这里其实是英国人发现的,应该离开的是法国人。

位于美国宾州的“必须堡”(Fort Necessity)。(Shutterstock)

就这样,外交信函来来回回之间,小规模的冲突频频发生,双方互有伤亡。法国人有印地安人族群帮忙,当然了,华盛顿少校这边也有另一群印地安人,总之,混战持续。而华盛顿少校决心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在这个要塞上,他还带着部下修了一个军事堡垒,取名为“必须堡”(Fort Necessity),看看这名字,风格就很华盛顿,意志坚强。

在1754年5月28日, 根据印地安人的情报,附近有一支法国人的军队,潜伏于森林里,准备对英军发起军事进攻。这和华盛顿自己的判断相符,想先下手为强,于是,华盛顿少校带着一对人马,在黑夜里,包围了法国人。

他们位于岩石的高处,居高临下地开火,毫无防备的法军死伤惨重。被俘虏的首领军官,朱蒙维尔‧格伦(Jumonville Glen)​​, 声称自己是送信给英方的使者,也就是半年前的华盛顿少校的信使角色。然而,问话过程中,华盛顿的印地安向导,也是导致这场交火的情报提供者,在不被人注意时,毫无征兆地抡起他的印地安斧,当场杀死了朱蒙维尔‧格伦——脑浆崩裂,血溅三尺,在场所有人原地吓晕。等华盛顿反应过来,他本能地用身体保护住了藏在他背后的另一名法国军官,才使这名俘虏免于遭到印地安战斧的血洗。

谁知道背后的内幕呢?印地安向导向英方发布法军埋伏的军情,又在战后一斧头劈死法军首领,这首尾相连的故事表明,这印地安人对法国人,其中必有隐情和个人恩怨!然而,历史就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甚至是无理的突发事件中,滑行朝前,展示天意。

华盛顿少校杀死法军信使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下一期接着谈。

点阅【华盛顿将军系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李乐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为父亲去世,他不能去宗主国留学,甚至不能在当地的学校完整地受教育,只能留在费里农场(Ferry Farm)的家,帮助母亲维持家庭的运转。
  • 重温这段历史,华盛顿不是一个老古董,他的生活内容,一切情感,都与今天的我们毫无违和感。
  • 被称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宝琳‧本顿(Pauline Bent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皮影戏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将中国濒临式微的传统皮影戏在美国发扬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宫演出。然而在她弥留之际,红门剧社的风光已不如从前,她没有后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戏遗产何去何从?
  • 1923年,宝琳‧本顿(Pauline Benton)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学任教的姨妈时,被中国古老艺术——皮影戏深深吸引。这位美国女孩终身未嫁,用尽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戏的创作、演出中,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受邀赴白宫演出。
  • 近日笔者看到一则新闻: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多个社交媒体账号,包括暗网账号,用中文普通话、波斯语和朝鲜语公开发布招募中国、伊朗和朝鲜线人的信息,并发布了如何安全联系中情局的说明。中情局副局长科恩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很多人能够获取信息,并且对习近平政权感到不满”,“这些人明白,通过与我们合作,他们可以帮助自己的国家.......”,这段话不禁令人想起了过去在冷战后期的一个经典事件......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尽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暂(1756年─1791年),但他创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 他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作品、歌剧、合唱音乐和歌曲。 他创作的歌曲鲜为人知,经常被大众忽视,其实他的歌曲有其独特的美感和音乐趣味。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