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凡尔赛宫:维拉诺宫

维拉诺宫(Wilanow Palace)位于波兰首都华沙的郊区,见证了波兰爱国主义与国家为了争取独立而奋战的历程。
1677年,波兰立陶宛联邦(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Jan III Sobieski)在维拉诺(Wilanow)兴建私人住所,但仍保留他的官邸在华沙市中心的王宫(译注:王宫城堡)。

国王委托建筑师阿戈斯蒂诺‧文森佐‧洛奇(Agostino Vincenzo Locci)率先为他建造一座庄园宅邸,然后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将庄园扩建成宫殿。主宫殿扩建于1683年,当时正值国王于维也纳战役(the Battle of Vienna)中打败了奥图曼帝国(the Ottomans)之际。

建筑师和艺术家将巴洛克和古代风格融入整个宫殿的设计之中,塑造出人们眼中“波兰的凡尔赛宫”。欣赏维拉诺宫,我们可以看到波兰庄园、意大利别墅,以及法国宫殿等元素。

国王游遍欧洲各地,精通战略、政治和外交。他对艺术和科学的热爱,以及卓越的军事领导能力都能从这栋巴洛克宫殿建筑与装饰主题中看出来。
建筑师将宫殿分为国王扬三世的寓所和王后玛丽‧卡西米尔( Marie Casimire’)的寓所,两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设计,分别呈现男性和女性的高尚品德。例如,艺术家创造了体现王后之美的古代神话场景,像是草地上代表四季的希腊女神荷赖(Horae)。宫殿立面的主题描绘国王的胜利,以及在他的统治下希望为联邦带来的财富。


国王卧房的墙上贴着意大利热那亚风格(Genoa-style)的天鹅绒(velvet)壁纸。整间房的艺术和装饰品呈现夏天的寓意,例如门框上方的绘画(王后的卧室则呈现春天的景致)。房间里也摆满了十八世纪的法国家具,包括路易十四的凳子,以及法国知名橱柜制造商安德烈-查尔斯‧布尔(André-Charles Boulle)工作室为路易十四首席大臣红衣主教马萨林(Cardinal Mazarin)制作的衣柜仿品。
卧房里还有波兰画家杰西‧西米吉诺夫斯基-埃洛伊特(Jerzy Siemiginowski-Eleuter)创作的四幅檐壁饰带壁画(frieze frescoes),描绘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农事诗》(Georgics)。 其中一幅描绘辛勤农夫的壁画上有句引述:“然后是各种技能。持之以恒的劳动能克服一切困难,而欲望在压力下催促我们前进。”(波兰文:Tum uariae uenere artes. labor omnia uicit improbus, et duris urgens in rebus egestas,英文:Then came the various skills. Persevering labor overcomes all difficulties, and want that urges us on in the pressure of things)


王后房间的墙上也贴着热那亚风格的天鹅绒壁纸。还有一张仿古床由曾服务国王路易十四的绘图员丹尼尔‧马罗特(Daniel Marot)所设计,红色和金色天篷的顶部有两个羽状装饰。整个天花板灰泥粉饰作品布满小天使和人面狮身像,也有描绘春天的壁画引述和描绘维吉尔的《农事诗》。大型英国摄政风镜框周围也装饰着春天的图样,映照出房间的奢华。


1720年,贵族埃尔兹别塔‧西尼亚斯卡(Elzbieta Sieniawska)买下这座宫殿,建造了一座温室橘园(orangery)和两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侧翼楼,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庭院。
1730至1733年间,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绰号“铁腕”曾在维拉诺宫居住。他去世后,谢尼亚芙斯卡(Sieniawska,译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女政治家)的女儿玛莉亚‧佐菲亚‧查尔托里斯卡(Maria Zofia Czartoryska)继承了这座宫殿,后来又传给她的女儿伊莎贝拉‧卢博米尔斯卡(Izabela Lubomirska)。卢博米尔斯卡的女儿亚历山德拉(Aleksandra)和女婿斯坦尼斯瓦夫‧科斯特卡‧波托茨基(Stanislaw Kostka Potocki)在宫殿成立博物馆。
1805年,维拉诺宫成为波兰一座公共博物馆开幕,三间房合并为一个艺廊,有着庞贝粉红色的墙面和古典的装饰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从天花板上的肖像奖章(portrait medallions)中向外望去,同时也可欣赏他们的杰出作品。博物馆每周四供所有人免费参观,这项传统延续至今。

原文:Poland’s Versailles: Wilanow Palac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和工艺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出美和传统价值观。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发声,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