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射箭中飞鹤 见证道人化鹤功夫

作者:怀忍忍
飞鹤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全宇/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40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重阳节,玄宗前往沙苑进行猎狩。沙苑在冯翊县南(今陕西大荔县南)十二里,位于洛水与渭水间的一大片沙草地。这里是唐高祖时设立的牧养军马、牛羊的地方。

玄宗望向天空,看见有一只孤鹤盘旋,飞翔云间。玄宗拉满弓射出一箭,“咻—”,玄宗的那支箭精准命中了这只孤鹤。鹤带着身上的箭缓缓地向地面坠落,然而,眼见它就将要触地时,那鹤却猛然振起,向天空西南方飞去。

当时在场的有上万人,都望向天空,极目追望带箭飞翔的孤鹤,看了很久,直至那只孤鹤消失在益州城附近。

这个益州城外十五里远处有一座“明月观”。它坐落在山水之间,被浓密的松树和桂花环绕,静谧幽深,成为修行的好地方,然而,只有修行精诚的人才能住在这观中。

在明月观的东廊第一院中,景致尤其幽静绝美。有一位自称为青城道士的徐佐卿,每隔三四个月就会到访明月观一次。观中主事的人把第一院的正堂留给他,他一来会住个三五日,或十天左右。

徐佐卿风度高雅古朴,器量宽厚,仙风道骨素为道流中人所佩服、仰慕。有一天,他突然在道观现身,精神不似平日怡然乐爽。他告诉院中人,刚刚他走过山中,偶然被一支飞箭射中,不过当时很快就恢复了,身体无恙。这时,他取出一支箭来给在场的人看,并说这支箭不同于凡俗,不是人间的东西,请观中人好好保存,等到后年,箭的主人会来取回。

徐佐卿将那支箭留在中堂的壁上,并且取来笔在箭旁写下日期,这一天是天宝十三载九月九日。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起,十五载六月玄宗奔往蜀地避难。在一个空闲的日子,他命人驾车四处游览,偶然间出游的车队来到了这个明月观,见到此处风景雅致幽深不同凡俗,就进入里面观览。

玄宗走在东院正堂时,注意到一支悬挂在堂壁上的箭,觉得似曾相识。他让侍臣取下箭来把玩着,从而发现这支箭竟然是他自己的御箭。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不解为何自己的箭会落在这儿,就询问了道士这箭的来历。

明月观的道士把前年徐佐卿在此地说的话说给玄宗听。玄宗听后,更确认这支箭正是前年他在沙苑猎狩时射中孤鹤的那支箭。那只孤鹤把箭带走了,最终却是落脚在此处,奇的是孤鹤竟是道人的化身。当时,徐佐卿预言了到了后年,箭将物归原主,事情发展果然如其所言。

这一段传奇让玄宗将这支箭视为宝物,珍藏起来。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徐佐卿的踪影,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神秘的传奇。直到今天沙苑中草村(今名)的村民还流传着这个佐卿化鹤的故事。

【后话】

为什么徐佐卿此后就不再现踪了?笔者以为:从事情的发展来说,玄宗到了明月观后,佐卿化鹤之秘就会众人皆知了;而按“道理”来说,修道人的超凡功夫是不能在人前显现的,所以徐佐卿没有在明月观道出他化鹤之事;再说,修炼人也不能道破常人生命之“迷”。若此,他让自己从明月观“失踪”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在这则记载中,人们知道了道人徐佐卿能够化身变鹤,能够飞翔,能够快速自我疗伤,还具有预知未来的宿命通功能,显然修炼能让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层次的说法的确不虚。当然,修炼还有更高更高层次的境界,偶然发生在徐佐卿身上的“意外中箭”故事,只是给世人在“惊鹤一瞥”的瞬间展现其中微小的一羽罢了。@*#

资料来源:唐 薛用弱《集异记》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 在商纣王时代,殷商朝廷和各诸侯国都设有禁狱,只西岐才有画地为牢的事出现。这是因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圣人,他通晓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设置本质是为了规范人心。
评论